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60

一、单选题

1.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伊尹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后,暴虐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史记·殷本纪》

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并杀了伊尹,成功复位。

战国《竹书纪年》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甲骨卜辞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商朝王位传承无序B.伊尹并未自立为王C.太甲诛杀伊尹合法D.商朝国家机构完善

2.

自汉武帝拓边西北开始,政府就依据《尚书·禹贡》中的三危、弱水、黑水等古地名命名当地山川。这些新命名的山川并未被视作新开辟的领土,而是被视作自古以来就从属于华夏政权。这一做法(  )

A.促进了中外交往B.加强了君主专制C.体现了制度创新D.服务于边疆治理

3.

653年,《五经正义》撰成并颁布天下,明经考试以此为准;722年,唐玄宗注《孝经》,颁布天下;796年,唐德宗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篇,颁布天下。据此可知,唐政府旨在(  )

A.巩固儒学统治地位B.彰显中央政府权威C.推动科举制度改革D.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4.

按照宋代的贸易政策,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之后必须向市舶司报告,市舶司对其货物收取1/10的进口税。除此之外,市舶司还负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这(  )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B.引发了西方殖民侵略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适应了贸易发展需要

5.

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 历代帝王庙 ,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6.

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 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 ;《伦敦竹枝词》载 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日京竹枝词》云 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 。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B.洋务运动的原因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D.辛亥革命的影响

7.

民国时期,广告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工商界人士重视。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中,商业广告一般是 外货居十之六七,国货仅十之二三 ;推销国货的广告中,除书籍外, 大半为奢侈品及药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众的购买力比较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报刊业发展依赖广告D.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

8.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这反映出,红军(  )

A.重视政治教育B.实现了战略转移的胜利C.开展游击战争D.捍卫了陕甘宁边区政权

9.

1946年 五一 劳动节,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 工会一方面要说服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提高劳动热情 另一方面,工会也要说服工人,不向资本家提过高的要求 ,最终 增加整个工厂的利润 。中国共产党旨在(  )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调节工厂劳资关系C.动员民众支持解放战争D.加快经济重建工作

10.

从1992年初开始,国有企业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 铁饭碗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企业干部终身制,实行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制;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 大锅饭 ,形成个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互挂钩并相互约束的新机制。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B.国有企业改革面向市场C.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D.走出去 战略的实施

11.

在古代两河流域,新的一年一般以国王认定的上一年的重要成就命名。公元前2017年至公元前1763年,在能够确认名字的10位国王中,有6位国王曾以运河命名年份。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文明交往频繁B.城邦国家出现C.王权较为强大D.商品经济繁荣

12.

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印加帝国的崛起得益于(  )

A.武力征服美洲B.吸收各地文化C.重视对外贸易D.采取行省制度

13.

1801年,保民官否决了拿破仑主持的《法国民法典》草案,并抨击其背离革命原则。对此,拿破仑表示,我们只需要应用革命原则中 那些现实的、切实可行的东西,不要那种纯理论的、假设的东西 ,并于1802年修改了法令的通过程序。1804年,法典正式颁布。由此可见,拿破仑意在(  )

A.推翻封建专制B.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政权C.宣扬启蒙思想D.传播革命原则打击政敌

14.

19世纪初的英国,虽然水力工厂的运行费用同蒸汽工厂一样,有时甚至更加便宜,但大多数工厂仍然选择蒸汽动力。这主要是因为(  )

A.蒸汽机可节约劳动力B.工厂制度的确立C.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D.自然科学的进步

15.

1925年,斯大林指出: 尽力做到使每个戈比(货币单位)都用得合理,把每个戈比用到某一时期所绝对必须发展的事业上去。 1929至1930年,苏联的行政管理费用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同1926至1927年相比,从8.1%降到3.9%。这(  )

A.利于扩大集体农庄规模B.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C.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建设D.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16.

人物

身份

主张

列翁·达玛

法属圭亚那议员

20世纪50年代,提出暴力反抗法国文化同化

塞泽尔

法属马提尼克出身的黑人诗人

1955年,强调恢复非洲传统文明,并用诡计多端垂死的等词语来形容西方文明

桑戈尔

塞内加尔的开国总统

20世纪60年代,主张在保留非洲特性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多文化的、多种族的社区,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

据上表可知,这些主张(  )

A.体现了民主原则B.恢复了非洲的传统文明C.反思了殖民主义D.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周墓葬,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每个宗族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宗族内的家族又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区。与商代相比,周代人殉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随葬品中的铜礼器组合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最常见的礼器有鼎、簋、盘、匜、壶等,形成了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分为5个等级。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葬俗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吴存浩《西周时代葬俗试论》等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汉墓中大量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画像石(砖)上常见牛耕、嘉禾、狩猎、放牧、楼阁建筑、人物、车马行列、舞乐百戏、祥鸟瑞兽、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等图案。许多画像墓是气势宏伟的多室大墓,墓葬形制结构复杂,墓主多为官僚和地主。墓内随葬品往往有大量钱币和陶器,其中陶器多为鼎、壶、瓮、仓房、厕所、灶、炉、磨、牛、猪、狗等。

——摘编自安金槐《中国考古》

(1)概述材料一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6分)
(2)分析材料二汉代厚葬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墓葬考古的意义。(2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7年底,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敦促各地设立农务总会及分会、分所。许多资本家认为 我国以农产立国,非振兴农业,不足以救危亡之时局 ,积极参与组织农会。据记载,各地农会的会员或是具有举人、监生等功名职衔的人,或是新式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农会规定,只有 素有实业,热心任事者 富有田产,为一方巨擘者 ,才有资格出任农会的领导。清末农会在研究农学、讲求农务、创办农业试验场、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清末农会会员人数很少,如1910年成立的四川农务总会,总会和分会会员仅有1955人。因此,农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不大。

——摘编自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

材料二
1924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拟定了一个全国性的农民协会章程。章程规定, 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农村之手工业者及在农村中为体力的劳动者 ,愿履行一定手续的即可取得农会会员资格。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 协会的责任,是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 同时要与中国革命有利益 。农民协会 要联合各革命民众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除去贪官污吏、买办、地主、劣绅土豪的靠山,谋农民第一步解放之战功 。农民依靠农民协会这一组织形式,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 自己经营自己的生活 。1927年初,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

——摘编自李永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

(1)简述清末农会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的新特征,并简析其意义。(8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0—11世纪,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出现了新兴城市。从人口数量上看,11世纪后期,英国的考文垂有约6000人,约克有1万余人;14世纪初,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从市民构成上看,最初的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包括城市贵族、富裕商人、手工业者、教士、律师、教师、帮工、学徒等。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免受先前领主的追捕, 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所以它被人称为是一个自由天地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11—15世纪,领主常将自治特许状赐予城市,以标明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城市市民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而且一任只能一年: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发家致富享有优越地位,富人也有因顷刻破产而沦为下层的可能。这些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成了近代以国家为载体的政治文明所效仿的样板。

——摘编自刘景华《自治城市:欧洲政治文明试验田》

(1)概括材料一西欧新兴城市的主要特征。(4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 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 的理解。(6分)
(3)写出推动西欧走向近代的一个外部因素,并说明理由。(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到西方国家多重封锁。面对困境,宋庆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于1952年1月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了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通过人民的生活变化来宣传新中国,如《厉行节约就是更快地建设》《我们驾驶第一架客机去拉萨》等。《中国建设》努力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

——摘编自徐锋华《<中国建设>的创办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宣传》等

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设》写一篇能够反映当时情况的短文。(要求:题目自拟,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