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394

一、单选题

1.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据此可知,荀子认为秦崛起的原因是(  )

A.士阶层的崛起B.良好的吏治C.法家思想的推行D.强大的战斗力

2.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与汉族的界限,改变了鲜卑与其他民族的界限。这样,大家只要处在北魏政权下,就无所谓夷夏之分,如此一来就消除了统治者的自卑心理,政权也变得堂而皇之了。……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东魏—北齐鲜卑化的老路,但随着西魏—北周对东魏—北齐的统一, 华夏混一 观逐渐形成,各族人民已无区分谁为夷狄、谁为华夏的必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魏孝文帝改革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魏孝文帝改革不利于鲜卑文化的独立发展

3.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 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这有利于(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4.

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5.

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 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 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6.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C.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传统衣食结构的改变

7.

马克 在《世界文明史(下)》记载到: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的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

8.

孙中山《改元剪辫文告》提出: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通过社会风俗变革巩固政权B.促进民生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民众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9.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表示要 在和平中进攻 ,指示部队 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 ,还要求尽快在上海等大城市办报、办杂志等,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与柳亚子、张澜等民主人士进行沟通、交流,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与政策。毛泽东意在(  )

A.强调充分利用时机的重要性B.突出报刊在斗争中的重要性C.提醒群众保持革命的警惕性D.唤起大城市民众的革命热情

10.

下表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 广东故事 。 这些影片(  )

影片名称

地点

时间

内容

《街市流行曲》

广州

1986

讲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

《给咖啡加点糖》

广州

1987

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

《太阳雨》

深圳

1987

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刘亦东的感情故事

A.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B.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C.表明都市情感题材受到市场欢迎D.旨在向世界展示广东的创新精神

11.

美国学者戴利说: 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 戴利意在强调(  )

A.万民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万民法与习惯法密不可分C.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D.罗马法具有灵活实用特点

12.

早期西方史学家在论述本国的殖民活动时,常常站在本国立场,将自己国家侵略行为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史学家转变视角,开始以更全面的眼光反思殖民活动,也承认殖民者和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这一变化(  )

A.说明后来的史学家看待历史通常更加公正B.体现出西方的史学家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C.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D.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

13.

中世纪初,男性垄断了宗教作品的撰写。中世纪中晚期之后,涌现一批妇女亲自执笔撰写宗教作品表达宗教情感和观念,体裁不一,包括布道词、赞美诗、散文、日记等。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B.商品经济的发展C.女性理性意识的觉醒D.王权强化的需要

14.

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其中第一次殖民收缩期出现的原因是(  )

A.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15.

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提拉克的做法(  )

A.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B.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的斗争C.沉重打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D.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地中海沿岸各个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就已经被学者们注意到了。德国著名古史学家迈耶的《古代史》本来写的是西方的古代史,但他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20世纪初出版的《剑桥古代史》的主编伯里也认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西欧和北欧的凯尔特人和森林中去寻找,而要到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寻根。因此该书写的是西方古代史,却也是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的。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堕落之海 一说源自柏拉图的著名论断。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城邦应远离海洋这个又咸又苦的邻居,……海洋会使城市充斥商人和小贩,培育的灵魂具有易变和多疑的习惯,从而使公民不仅相互之间不信任和不友好,也对全人类不信任和不友好,并由此产生出众多精巧的罪恶。不唯柏拉图对海洋持有消极看法,古希腊哲学家大多倡导城邦的自给自足。为了减少海洋给城邦带来的恶劣影响,他们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大多离海岸有一定距离。换言之,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便捷的交通不利于维护城邦的正常秩序。

——摘编自陈思伟《微观生态视角下的地中海研究——评地中海史研究》

材料三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学者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写西方文明的原因。(6分)
(2)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6分)

17.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社会治理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即满,用木屑屑之(先结切),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摘自王祯《农书》附《造活字印书法》

材料二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①唐代的藩镇模式,后引发了安史之乱。②宋朝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后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判别这是哪一项科技发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阐述该项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请选择两种边疆治理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并结合所学,指出采用该模式的缘由并对其影响进行简要评析。(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陈旭麓先生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两幅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 中国农村的巨大进步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