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5 浏览数:819

一、单选题

1.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4)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 四夷 的活动,如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还专门设立 象胥 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上述现象表明(  )

A.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

2.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5)“(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 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形成(  )

A.分割了帝王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强化了君主专制

3.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6)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如下图)。但元代虞集评论说,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此种格调渐成元代外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A.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的变化B.程朱理学坚守夷夏之防C.文人精神备受民族压迫的摧残D.元代诗人丧失民族气节

4.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7)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 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 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亦山中一大贸易 。这表明当时(  )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B.三省交界处易于出现工商业市镇C.高产作物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玉米种植缓解了山区的人地矛盾

5.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8)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 海防 塞防 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6.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29)下表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

中英美三国关税平均税率比较表

国别    年份

1922

1934

中国

5%

313%

英国

333%

433%

美国

385%

532%

A.英美等主要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关税B.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C.各国税率的调整基于战时经济体制D.英国经济相较美国经济更具竞争力

7.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0)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农业的增长速度,与世界相比并不低,但粮棉的紧张局势在当时未能显著缓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贸易出口增长较大B.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C.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增加D.民众亟需改善生活质量

8.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全面准确推进 一国两制 实践,坚持 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这一论断(  )

A.阐明了国家的外交立场B.强调了和平统一的价值C.提供了 一国两制 实践的根本遵循D.确保了香港澳门地区的政治实体地位

9.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2)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 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 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 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 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B.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C.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D.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10.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3)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 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11.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4)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曾评论道: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据此可知(  )

A.英德矛盾不可调和B.英国正为战争造势C.世界大战一触即发D.世界不稳定性增强

12.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35)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B.雅尔塔体系已完全崩溃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3.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苔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秔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雇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代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对中西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1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和科;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

高中外国语课程仍以俄语优先

1957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参加外语考试

1979

教育部要求以英语教育为主,注意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多语种比例

2001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17

教育部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育、法语和西班牙语。新高考外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5.

(2023·安徽 皖南八校 高三大联考·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局逐步稳定,城市人口占比20%左右。1890年以后,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攀升。随着交通的进步,美国大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增加到5000万。在192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的总数超过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

——摘编自李超《城市化:经验回顾与路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