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3届上海市嘉定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4 浏览数:425

一、材料阅读

1.

国家治理(28分)
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即 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国家统一
下列是四个统一朝代的形势图,请按时间先后排序。(8分)

(2)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体系,其核心是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官员选拔、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下表以唐朝为例,请补全表格内容。(8分,将表中序号与表后各项匹配)

文书律令

《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① 是唐玄宗年间官修行政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②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官僚行政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政治中枢。③ 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④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相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⑤ 。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处理具体政务。此制度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官员选拔

唐朝统治者将⑥作为官员选拔制度,此制度有利于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

考核监察

唐朝官员考核归尚书省下属机构⑦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迁。 ⑧为最高监察机构,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国十个监察区巡回监察。

        A.科举制 B.中书省 C.政事堂 D.门下省
        E.《唐律疏议》 F.御史台 G.《大唐六典》 H.吏部
(3)因俗而治
因俗而治 体现了政治治理的灵活性,是指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下列各项中,体现 因俗而治 特征的是(三选,6分。多选少选均为零分)
        A.南北面官制度 B. 猛安谋克 C.改土归流 D.土司制度
(4)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对中央集权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自秦以后,历代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请以西周和秦朝地方管理制度为例说明其本质区别。(6分)

2.

经济与社会生活(20分)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技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能力。
(1)根据示例,将时间轴空白处补充完整。(6分)
(2)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根据示例,完成下表中空白处。(8分)

居住方式

劳作方式

交通工具

阶级关系

经济特征

第一次

革命

定居、农

村聚落

农业家庭式、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作坊式劳作

木质舟船、轮

车;依靠自然力和畜力

农民和地主、

自由民和奴

隶、农奴和庄

园主

农业经济,

自给自足

第二次

革命

资本主义工

商业经济,

市场经济

(3)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各国以特定的政治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以英法美国为例,概括说明进入近代后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建立方式。(6分)

3.

自然时间 历史时间 (22分)
自然时间无助于形成历史记忆。自然时间一旦转换成历史时间,就等于认可了历史学家所建构起来的历史时间,并成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基础和起点。依靠它,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记忆,进行历史实践,以及创造出未来。
以下是某同学对美国《纽约时报》以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为时间段,以中国某个历史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进行检索统计结果。

关键词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道篇数

38

50

25

(1)该历史事件是指(单选,2分)
        A.维新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下列材料中,对历史学家建构该事件的历史性质具有直接史料价值的是(双选,4分,多选或少选均为零分)
        A.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B.《孙中山文集》
        C.严复《天演论》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各民族和国家从自身独特的历史时间出发来安排自己的历史分期,形成独特的历史分期,以构建本民族的历史叙事。你如何理解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叙事的开端?(4分)
(4)请根据示例,赋予下列自然时间以国家历史记忆。(6分)

自然时间

国家历史记忆

191954

192171

1949101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综合上表中的历史记忆,提炼一个主题,完成一个与主题相应的可理解的历史叙述。(6分)

4.

苏伊士运河历史命运(30分)
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想法最初由法国人提出,最终于1869年完成修筑通航。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了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航线,但开凿过程及运营中,充满了大国的博弈,运河命运多变。
(1)苏伊士运河位于图中字母所示的位置是(单选,3分)
材料一
法国涉足东方比英国和荷兰晚半个世纪。17世纪中叶,当英荷争夺好望角航路控制权时,法国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商人已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恢复旧商路上。……他们认为用恢复旧商路的办法来与好望角新航路相抗衡,可以在与英荷争夺东方的斗争中占据优势。

——《评英法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矛盾》

材料二
1854年法国人莱塞普斯向埃及提出运河修建计划。该计划传出之后,英国坚决反对。在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已经失去了广大的北美殖民地。对英国来说已经将海外殖民的重心转到了印度殖民地上,英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印度。……伴随着运河的修建,英国害怕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消失,印度可能受到威胁,地中海沿岸周边国家在通向东方的道路上会占据有利的位置。

——《法国开凿苏伊士运河始末探究》

(2)材料一二反映了英法两国在开凿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存在怎样的矛盾?(4分)
材料三
苏伊士运河通航第二年(注:1870年),全年有489条船通过运河,其中英国船占324条;全年通过运河的货物吨位43.7万吨,英国货物达29.1万吨。1875年英国低价抢先收买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股票的44%,控制了苏伊士运河。1882年完全占领埃及。

——根据《评英法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矛盾》整理

(3)结合所学,你认为英国何以从坚定的反对者成为事后最大的受益国?(4分)
材料四
苏伊士运河成为殖民者的摇钱树和争夺场所。1870一1930年运河收入纯利达36亿法郎,相当于运河造价 4亿法郎的 9倍,埃及所得无几。按照运河章程规定,公司所得纯利润的 15%应归埃及政府,实际上直到运河国有化之前,埃及所得始终没有达到过7%。……而埃及开凿苏伊士运河付出了12万劳动力的死亡代价。1882年英国直接出兵占领埃及,并在运河沿岸建立军事基地,完全控制运河,埃及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选编自《漫话苏伊士运河》

材料五
(4)材料四、五中历史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4分)
(5)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命运。(1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