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33

一、单选题

1.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 无亲而贪 ,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 和戎 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C.和戎 有利于民族交融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2.

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 徙黔首三万户琅玡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 ;击退匈奴后又 为筑城郭,徙民充之 。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豪富势力B.开发边疆地区C.增加政府收入D.巩固国家统一

3.

隋朝建立后,一度呈现出繁荣富庶的局面,有史家说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史书记载长安、洛阳、太原等地的仓库储存的物资在唐朝建立后还用了很长时间。隋朝出现繁荣富庶局面的原因有(  )
①北周的统治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 大索貌阅 增加纳税人口
③江南经济发展扩大了政府财税来源 ④租庸调制保证了国家的税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

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 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礼法始终尖锐对立B.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C.唐朝治国重礼轻法D.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

5.

有学者指出: 宋代社会,儒生与商贾之间,可能颇有分流,前者以内圣外王自我期许,志在经国济世,尤其理学家们不屑言利。明代中叶以后,风气颇为不同,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也会投资商业活动。 明朝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商业有较大发展B.心学成为主流思想C.科举考试形式灵活D.不再实行重农抑商

6.

1863年10月5日,法国《世界画报》称: 如今,我们可以在沿海地区自由地进行商贸活动了,至于在那些没有被太平天国或者其他叛乱分子占据的地方是完全可行的。 这一现象出现在(  )

A.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B.太平天国鼎盛时期C.中法《越南条款》签订后D.列强瓜分狂潮时期

7.

下表是部分现代技术发明以及在沪渝两地应用的大致时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年份

上海应用年份

重庆应用年份

铁路

电报

电话

电灯

汽车

无线电

1825

1835

1876

1881

1883

1896

1876

1872

1882

1882

1901

1909

1934

1886

1912

1906

1928

1928

A.现代技术均由洋务运动引入中国B.现代技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C.民国成立后现代技术才传入内地D.沪渝两地的现代化进程同步进行

8.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让多地海关税务司把海关税款以总税务司的名义存入汇丰银行,他还宣称 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去是不行的 。安格联的这一做法(  )
①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②意欲攫取中国的海关税款
③打算武力干涉中国的革命 ④造成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下表是1952年、1957年、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大致比重的变化,由此可知(  )

时间

1952

1957

1965

比重

30%

321%

35%

A.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B.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C.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D.三线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10.

2022年10月5日—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的主题是 新时代,共享未来 。据报道,首届进博会(2018年)累计意向成交额为578.3亿美元,本届已经增至735.2亿美元,五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  )

A.近五年的对外贸易额连年增长B.近五年的对外投资额不断增长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

11.

有学者曾经写道: 印度洋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相会的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而欧洲充当配角,一个渴望接近亚洲滚滚财源的配角。 这段话描写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时间(  )

A.5世纪B.15世纪C.17世纪D.19世纪

12.

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根据此前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来自德意志的乔治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他不会说英语,也不了解英国情况,他和他的继任者对英国事务都缺乏兴趣,于是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一情况(  )

A.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创造了条件B.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良机C.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偶然确立的D.说明议会操纵着英国的王位继承

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里写道: 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19世纪媲美 。这两次革命可以相 媲美 之处在于(  )

A.都影响了其它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B.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都直接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4.

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 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 该观点认为(  )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5.

1975年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进入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的商品进入46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不免税。这一协定(  )

A.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更多利益B.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C.有利于扩大欧共体的海外市场D.体现了双方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二、材料阅读

16.

王昭君与三娘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王昭君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因天生丽质,聪慧异常,为南郡首选入宫秀女。公元前33年,已降汉称臣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王昭君受汉元帝之遣,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呼韩邪单于册封为 宁胡阏氏 (阏氏,音焉支,意思是 王后 ), 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昭君出塞六十年,汉匈结束了百余年的战争局面,边境迎来了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的喜人景象。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王昭君用和平的方式换来了长期安定友好的汉匈民族关系,其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武帝。
材料二
三娘子(1550—1613年),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 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 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 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 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 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昭君与三娘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简要评价她们的历史功绩。(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时间

土地政策

193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有: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禁止高利贷债务剥削,废除农民欠地主的旧债务,取消一切佃租契约等等。

19421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19471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

1953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

199210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节选。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 黑暗时代 ,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19.

宗法制与宗族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 小宗 ,而周天子则是 大宗 。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 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 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周代宗法制与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不同之处。(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20.

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实际上,欧洲因获得作为托管地的阿拉伯地区而扩大了它的殖民地范围。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欧洲人在海外取得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在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从那里向外扩张的小小的欧亚半岛上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影响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殖民地革命而言, 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 有哪些?(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