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一模(康德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38

一、单选题

1.

鲁国定公执政,公室益微弱,定公患之,问政于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也曾回答他人对于 的疑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表明,孔子推崇的君臣之道是(  )

A.尊君卑臣B.各尽其分C.君弱臣强D.平等共治

2.


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赀,罚缴一定数就的财物):

衡制

误差

赀罚

衡制

误差

赀罚

十六两以上

一甲

二升以上

一甲

四两以上

一盾

一升以上

一盾

三铢以上

一盾

半升以上

一甲

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A.保障军备供给B.打击不法商人C.加强吏治建设D.提高生产水平

3.

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 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 ,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 面折廷争 。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之说.这一调整(  )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4.

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 以东为尊 、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  )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正统的认同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5.

调査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的河南、山东等地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山东省金乡县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曹县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河南省的汤阴、兰考等县的村庄大都由明代山西移民建成。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  )

A.元明之际华北地区社会动荡B.明代的户籍管理有所放松C.宋元时期北方经济地位下降D.明代华北地区市镇经济兴盛

6.

康熙时期始设巡台御史,每年委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巡视台湾, 厘核案牍,査盘仓库,阅视军伍,周巡南北疆圉 。巡台御史最初由各道监察御史充任,雍正五年改由皇帝亲选钦命,雍正帝有时还亲自为巡台御史选定启程吉日,或者多加恩赏。这表明清朝(  )

A.进一步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提高C.开始推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D.对西方殖民势力保持警惕

7.

1881年底,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电报线全线建成。发报费以7个字起算, 路有远近,费有等差 。比如,天津至通州,毎字一角;天津至上海,一角五分;加急电报,收费加三倍。而在当时,银元一角可购买16 斤大米。尽管如此,拍发电报者仍大量增长。这表明(  )

A.通讯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B.洋务派忽视普通民众利益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D.帝国主义列强扩大资本输出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严复等倡导小说变革,他们视小说为 国民之魂 文学之最上乘 ,并认为旧小说毒化民众,消磨志气,是 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 。此主张(  )

A.开创了白话小说先河B.认清了社会贫弱根源C.营造了社会变革氛围D.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9.

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构成比例情况。从中可以得岀,党在这两个阶段 (  )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坚持统一战线方针C.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D.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10.

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城市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这一改革试点立足于(  )

A.先行探索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B.带动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C.增强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经济活力D.理顺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责

11.

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自由市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 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 ;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 权利 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B.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C.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鮮明的世俗性D.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

12.

据统计,英国工业品出口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棉纺织品等纤维制品所占比例从72%减少到44%。英国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欧洲地区由占5成以上降到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在拉美和亚洲的比例增加,仅亚洲的份额就达50%以上。上述变化说明(  )

A.英国工业向生产资料的生产转移B.交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C.英国海外投资以拉美和亚洲为重点D.世界经济主导权开始发生转移

13.

1918初爆发的大流感在三年时间造成全球约1/3的人口感染,数千万民众死亡。这场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如 法国流感病 那不勒斯士兵病 德国瘟疫 布尔什维克病 等等。作为中立国的西班牙较少顾忌,在报纸上报道病情实况,国际媒体由此把大流感称为 西班牙大流感 。这反映出当时(  )

A.报刊媒体刻意掩盖事实真相B.战时敌对情绪阻碍了科学认识C.协约国集团敌视杜会主义苏俄D.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应对疫病蔓延

14.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开始复苏。同时,日本利用美国提供的低息贷款从美国大量进口小麦。下表为日本国内大米、小麦收购价及其比价变化(单位:60公斤,日元)

大米政府购入价(A)

小麦政府购入价(B)

米麦比价(B)/(A)

1948

145800

102900

706

1950

241800

160600

664

1952

300000

193000

643

1954

370400

206800

558

1956

378800

203400

537

对于日本米麦比价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粮食短缺导致米、麦价格猛涨B.政府提高粮价促进农业复苏C.控制小麦价格利于美国小麦倾销D.米麦比价变化受民众需求影响

15.

1991年11月,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决定建立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以开展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1994 年1月,第13次北约首脑会议批准美国提出的 和平伙伴关系 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可在自愿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这两次会议决定(  )

A.总在压缩苏联的国际空间B.推动了欧洲联盟的成立C.维护了中东欧地区的稳定D.为北约东扩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马赛曲最早是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义勇军高唱的一支革命军歌。1879年第三共和国众议院在共和派倡导下通过决议,将《马赛曲》定为国歌。1882年总理弗雷西讷概括了马赛曲对于第三共和国囚的意义: 马赛曲是祖国的颂歌 、它便人想起 我们父辈的英细主义行为 ,它是 力量的源泉,荣誉的象征 。在1880年至1914 年的几十年间共和政府在军队和学校中教法国士兵和学生们唱马赛曲。一时间高昂、雄壮的马赛曲响彻法兰西大地,正如尤金·韦伯所说, 到了19世纪未这支曾属于一个政治派别的好战、革命的歌曲成为了法兰西之歌,它传播的不仅是歌词还有强有力的认同

——摘编自顾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对共和文化的塑造》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电影讲述了流亡別上海的东北青年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1935年伴随电影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内传唱。1938年,丰子恺写道: 起来起来 前进前进 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失都能唱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国歌、国徽等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人赞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但有人对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一句歌词存在异议,建议歌词作修改。周恩来认为原歌词可以激励感情,毛泽东也表示 还是原有歌词好 。最后与会者一致赞同不改歌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处识,槪括《马赛曲》诞生和成为国歌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且不必改歌词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歌的认识。(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乌鲁木齐至巴里坤一带,地亩颇为宽广,自(乾隆)二十六年移驻户民,至今已有一万余户,兼之满洲、绿营俱系携眷驻防,又商民、遣犯人烟聚集,已至数万,实为边疆繁盛之区。迩年改设州县,添筑城堡村庄,居然内地。……嗣准勒尔谨(陕甘总督)将应送伊犁户民六百四十二户于今春移送到屯。奴才即照预为拔定处所,备盖房间安插,并将应给口粮、籽种、马匹、农具、地亩一一发给,俱各欢欣得所,无不盛颂皇恩。

——摘编自《乌鲁木齐都统索诺穆策凌为复甘肃被灾贫民移往新疆屯垦事奏折》

(注:乌鲁木齐都统,始设于1773年,为新疆东部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地位仅次于伊犁将军。索诺穆策凌是首任乌鲁木齐都统。上文奏折事发生在1777年)
材料二
新疆和平解放后,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1954年,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分军队集体就地转业,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60年来,兵团遵循 不与民争利 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戈璧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纺织、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60年来,兵团人实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的精神,克服罕见的生存、生产困难,扎根边疆,报效国家,在天山南北、亘古荒原上创造出人类发展奇迹。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淸政府在新疆进行屯田开发的具体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加强新疆管理的重大举措。(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点,分析其建立发展的重要意义。(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
材料二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材料三
战后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徽标)
/
材料四
/

——转引自隆国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发展,拟定一个研究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耍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