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了种种努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
“华夷
”向
“中西
”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徐继畬的《_A_》却特立独行地方弃以
“夷
”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
“天下
”到近代意义的
“世界
”的新的认知体系。它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和凝练,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历史资源。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瀛寰志略>与近代民族观念的孕育》
材料二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政治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1)写出材料一中A的代表作名称及其地位,并根据所学概括这些仁人志士的思想主张。(5分)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概括观点并阐述理由,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