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统测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433

一、单选题

1.

华夷之辨 起初带有划分中原和周边的地域歧视色彩,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孔子作《春秋》,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B.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D.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2.

据《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每年地方官员 上计于所属郡国 ,具体为 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 。由此可知,汉朝的上计制度(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推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C.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方式D.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课体系

3.

《欧阳修文集》中曾经描绘徽州地区: 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薄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朱熹也曾评价此地: 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 这反映了徽州地区(  )

A.深受理学的影响B.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C.社会秩序不稳定D.民众具有诉讼证据意识

4.

清朝科道官员负有监督百官、澄清吏治的职责。雍正帝专门下令,各科道 每人一日上一密折,轮流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各奏一折。 由此可知,轮班奏事(  )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标志古代官僚体系的完善C.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5.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晚清的知识精英们有选择地译介西方著作旨在(  )

A.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B.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C.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D.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

6.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 依港兴市 ,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7.

毛泽东曾回忆,当他1920年第一次看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后,发现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情况,于是 只取了它四个字: 阶级斗争 ,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可见当时毛泽东的这一认识(  )

A.阐释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B.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C.明确了阶级斗争研究的意义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如1952年,日本的芭蕾舞团第一次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1955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获得巨大成功。这些民间的交往(  )

A.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B.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D.根植于中日交流的传统

9.

有史学家在评述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时说: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 作者意在强调当时的法国(  )

A.世俗王权高于教权B.民族意识日益觉醒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10.

17世纪的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反驳和答辩》中说过: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 可知笛卡尔的核心思想是(  )

A.科学方法B.尊重知识C.人文主义D.独立思考

11.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提高了4.6倍,其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军事工业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据此可知,德国经济的发展(  )

A.主要得益于国家实现统一B.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造成英法传统强国的衰落D.对欧洲国际关系构成挑战

12.

下表是日本不同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在介绍日俄战争时对美国的相关描述。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对日本有好意的美国;美国的援助

美国的援助;列强间深刻的利害关系;美俄的利益对立

美国的援助;列强间深刻的利害关系;美俄的利益对立;美国对日本的警戒感、黄祸论

表中不同时期美国的形象(  )

A.对应了国际环境的变化B.反映日俄关系不断恶化C.表明日美同盟关系破裂D.说明两极格局根本改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既留下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化影响的痕迹,更烙上了法兰西思想历史对中国革命和历史深远影响的印记,奠定了五四运动及其后法兰西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戴高乐在1961年就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是 不正常的 ,同中国隔绝的状况应该结束了,并设法了解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同时发表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合公报,被西方舆论称为爆炸了一颗 外交核炸弹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的具体表现,并概括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 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与 技术革命 的合成词,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狭义的界定仅指技术革命。此外,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历史上实音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始终都是说法不一。若按照广义概念,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

表1: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梳理

广义科技革命

时间

狭义科技革命

主要特征

第一次

1617世纪

第一次科学革命

近代物理学诞生

第二次

18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第三次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气与运输革命

第四次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科学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五次

20世纪中后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电子技术革命

——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 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三者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越南战争结束后的近20年里,有近300万人被迫离开印度支那地区,史称 印支难民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来华的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五个省和自治区。中国政府本着 一视同仁、不予歧视、同工同酬 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保障。截至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千多万美元的援助,实施了各类项目近600个(包括105所中、小学),许多难民儿童在当地的中国学校接受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育。难民署还提供了小额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民署的援助使90%以上的在华印支难民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摘编自陶满成《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 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接纳并安置大量印支难民的意义。(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