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