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第五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551

一、单选题

1.

《逸周书·作雒》中有周公因 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 ,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

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

2.

西汉初年,汉高祖发布求贤诏书,命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领或管治的地区发掘人才,并说: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汉高祖此举(  )

A.削弱了中正选官权力B.利于扩大汉政权的统治基础C.完善了察举制的流程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宋代社会, 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 茶酒厨子 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也 。这印证了(  )

A.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C.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遭到冲击D.理学出现促使生活观念改变

4.

王夫之提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 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 。据此可知,王夫之(  )

A.认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5.

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晚清的 海防与塞防之争 (  )

A.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C.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D.反映出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6.

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租界内,英租界一律用外围式城市建筑,排水设施形成网络;意大利租界规定临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统混乱;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队伍也随即引入,各租界参照母国形成较为完善的警政系统。天津租界内的这种市政建设与管理(  )

A.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色彩B.扭转了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不足C.促使列强在华矛盾不断激化D.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发生了改变

7.

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会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底(的)材料做根据的……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 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  )

A.旨在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B.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C.引发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

8.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为满足 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 。同时还将 爱劳动 作为衡量国民公德的一项重要标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规定意在(  )

A.扭转中国人民对劳动实践的看法B.奠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C.推动劳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结合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9.

全要素生产率(TEP)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质量提高等综合功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下图所示是我国1953~1998年的TEP的增长变化情况。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经济总体增速趋于稳定B.政局状况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C.改革开放举措成效显现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综合国力提升

10.

下图反映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垄断神权,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指出 因信称义 ,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并为信徒打开了另一扇 直通上帝之门 。马丁·路德的这些做法在当时 (  )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信仰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D.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11.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在其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即 公平竞争法规 ;1935年4月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实行以工代赈的计划;同年7月,罗斯福签署《国家劳工关系法》,用于调节劳资关系。这体现了美国(  )

A.强化对工业生产品价格干预力度B.注重以立法方式稳定秩序C.以恢复民众生活水平为首要举措D.总统与国会矛盾日渐缓和

1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这一转变(  )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提高了基层社区管理的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社区的行政权力D.使基层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

都城

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王朝

都城

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夏朝

阳城

河南登封

隋唐

长安

陕西西安

商朝

亳—殷

河南郑州—河南安阳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西夏

兴庆

宁夏银川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金朝

会宁—燕京

黑龙江阿城—北京

秦朝

咸阳

陕西咸阳

元朝

大都

北京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明朝

南京—北京

江苏南京—北京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清朝

北京

北京

吴国、东晋南朝

建康

江苏南京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夸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套宁(令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令北京),改名中都;
(5)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令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过程并说明迁都的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总趋势。任选材料二某一王朝,分析其迁都的原因。(11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据康熙《绩溪县志》记载: 顺治十年,知县朱国杰选择约正,每月朔望躬至乡约所,夸讲生朗诵训谕 ,他认为 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 。根据康熙《休宁县志》记载: 万历己卯,吉水曾调令我邑,始申饬举行,隅都立约所者寝盛 。即万历时期,休宁城厢之中设立的乡约讲所较多,乡约宣教比较盛行。清代,擞州地方官府在基层乡村推行乡约制度。索族积极响应并将乡约理论践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动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 乡约化 特征较为明显。

——摘编自宋杰 刘道胜《乡约与清代徽州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与16世纪一样,17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仍然热衷于地方政治。争夺财产和地位是人类的本性,地方派别斗争非常激烈。由于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强调参与公共生活是人的义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同国王聚敛财富政策的斗争,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查理一世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被迫重新召开议会以征收船钱。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征收的船钱曾大大缓解了王室的财政困难,但是查理政府却在和平时期征收船钱,并且还把征收的地区范围扩大到内地,这被乡绅看作是绝对主义君主对地方史无前倒的侵犯,是对美国人古老自由的威胁, 既冒犯了大众,同时又冒犯了精英的法治和合法统治的观念,乡绅率先进行抗税活动,发生了轰动一时的 五骑士案 。他们在1624年议会上取得了监督国王政府政策的权力,并部分地取消了督察制度。

——摘编自刘淑青《论17世纪初英国乡绅的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徽州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7世纪初英国乡绅基层社会治理兴起的因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阶级社会中,客观规律的作用是同阶级利益密切联系着的。因此,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会感染上阶级的偏见。表现在国际法上往往以愿望代替科学。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超级大国总是以他们的掠夺政策、霸权政策强加于人,有时还以国际法的幌子来欺骗人。但是国际法毕竟是国际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最终不是按照大国主义者、霸权主义的反动政策干扰和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必然会愈益符合客观规律。

——摘编自潘抱存 王惠均《从国际社会的变化看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论题,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