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396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陶寺遗址1000余座墓葬情况表。

大型墓

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

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这类墓占墓葬总数的近10%。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

小型墓

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墓葬比例关系可反映当时社会结构B.随葬品丰富体现了手工业高度发达C.墓葬等级规格深受礼乐制度的影响D.女性墓葬较少说明男女比例不均衡

2.

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 我生不有命在天? 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

3.

《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 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这说明(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B.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C.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D.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

4.

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其中南迁的贾氏、王氏最为出名。他们所编的《百家谱》《十八州谐》等,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谱牒的编修(  )

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适应了当时政府的治理模式C.保障了门阀士族可垄断仕途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5.

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 。这些措施旨在(  )

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6.

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此外,沈括也很重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如在正史中未有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在其书中有详实明确记载。此书体现了(  )

A.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统一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C.文人意趣与世俗文化的杂糅D.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交汇

7.

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 存留 起运 。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 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 ,到康熙时期 存留款项尽行裁减 ,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 奉复 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  )

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8.

历代统治者重亲亲之道,善待宗室,却 位重而愈疏,禄多而愈贫 ,这使得大多数宗室不仅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而且正常生活受到限制。为了生存,他们欲 假冒民人,带同妻女卖身为奴,甘心下贱 而不得。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血缘亲情日益淡化B.君主专制存在痼疾C.儒家主流地位旁落D.社会秩序遭受冲击

9.

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1845年,英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 1850年英人在上海创办《字林西报》;此后,英美还创办了船坞修理厂、印刷厂、药房、打包厂等等。这一时期外商企业的创办(  )

A.表明政府放宽设厂限制B.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催生学习西方的新思想D.服务于西方的殖民侵略

10.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六省是清政府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区域。19 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针对六省推行过一系列 减赋 措施, 60年代中期又迅速转变为以丈田亩、清户口、查钱粮为主要内容的 清赋 政策。 减赋 政策的推行(  )

A.立足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B.不利于清朝政府维护统治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是特殊形势下的临时变通

11.

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 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 约法 被抛弃 。这表明当时(  )

A.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B.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C.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D.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

12.

下图为1920年发表于《新妇女》杂志上的一首题为《家庭》的诗。

家庭!家庭!

你朝朝暮暮的祝我长进,祝我成人,

这是你爱我的心!

为什么又时时束缚我自由,阻止我前行,

更不许那蓬蓬勃勃的人生乐趣,和我接近

家庭!家庭!

潮流激荡,趋向光明;

你为什么还做旧势力的奴隶——昏昏不醒

我要打破你的黑暗,

那怕你压力愈重;

我奋斗的精神,总是绵绵无尽!

这首诗(  )

A.标志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B.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端C.是青年奋起反抗旧礼教写照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13.

抗日战争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王明曾提出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的错误主张。对此,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正确的方针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毛泽东意在(  )

A.批判王明 倾错误危害B.维护统一战线健康发展C.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D.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战争

14.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毛泽东的政治口号独具魅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如 打土豪,分田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人民服务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向雷锋同志学习 等等。这些口号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主要是由于(  )

A.适应了特定时期需求B.保障了民主革命胜利C.代表了各个阶级利益D.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15.

下表为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

工业

农业

19521949增长

150%

485%

对其最为合理的解读是(  )

A.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科学合理D.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在全党和各级干部中开展什么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普及教育,组织专家撰写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些措施旨在(  )

A.探索培养干部工作的全新形式B.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C.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干部D.突破传统 倾错误的束缚

17.

巴比伦城是两河流域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古城。《圣经:启示录》中曾说: 大巴比伦,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 这一评价曾一度主导着西方对巴比伦的看法。19 世纪以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令人亲眼目睹了来自古巴比伦城的遗存;内容完备的《汉谈拉比法典》,高达15米的伊什塔尔门,巨幅釉砖画上的神兽图案……这说明(  )

A.欧洲中心论来源于基督教思想B.历史研究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C.巴比伦城受到基督教恶毒诅咒D.考古学发展利于修正历史认知

18.

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的雅典,有能力者十分活跃。他们会提交各种政策由公民大会决定,对于相反的意见,雅典人不允许其倡议者留在国内,而是把他们送出境外。这一做法(  )

A.为新政策推行减少了阻力B.保证了雅典的团结与稳定C.说明雅典民主缺乏公正性D.侧重于调节公民内部矛盾

19.

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这表明(  )

A.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C.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

20.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社会政治学说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也存在着保守主义思潮。这些学说的出现(  )

A.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达到高潮B.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C.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科学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1.

19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虽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有区别:前者主张保护关税,反对自由贸易;后者恰恰相反,坚持主张自由贸易。进入20世纪后,自由党内部分裂,逐步失势,被工党取代。据材料判断,自由党 逐步失势 主要是由于(  )

A.其政策与现实需要相背离B.国家干预政策占主导地位C.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结果D.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弊端

22.

1920年冬,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发现 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一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B.牺牲农民加快工业发展C.农业分配领域适度调整D.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23.

二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60年代后,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微妙变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这一政策转变(  )

A.推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缘于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C.推动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D.消除了德国统一的政治障碍

24.

下图出自《环球时报》英文版。漫画显示,乌克兰陷入熊熊之火当中,而一身美国国旗样式装扮的 山姆大叔 一边 用汽油灭火 ,一边还喊叫着, 为什么中国不能做更多来帮助灭火? 该漫画 (  )

A.讽刺美国对俄乌局势干涉失败B.说明国际形势受中美关系影响C.表明美国致力于重建国际格局D.揭露美国是世界动荡幕后黑手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唐末时定居于广州的侨民已近12万人。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他们积极参与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唐代外商们可以自由地 任于内地贸易 ,几乎在各条路线上都可以看到外商们忙碌奔波的身影。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满足国际社会以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 平天下 协和万邦 理想,唐太宗要 四海一家 ,唐玄宗则要 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 。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 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近二百年的海禁之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即可出洋贸易,由此进入海外贸易的 发展繁荣期 。这一时期,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的闽南海商贸易经营范围相当广阔,横跨环中国南海。国际上,与日本人所在的长崎平户、西班牙人所在的马尼拉、荷兰人所在的巴达维亚,都经常性地保持活络的贸易往来。贸易经营的货物以丝、瓷、糖、黄金、茶为大宗,每次贸易的金额数量都相当大。月港出口商品的来源地是多源的,不仅从闽南地区漳州河邻近地区采集收购输出商品,同时也从福建福州、广东等地和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甚至远达山东、四川采购。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海上贸易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漳州河一带社会经济商品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刺激、吸引、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江南诸省的对外商品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涂志伟《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的国内海上贸易网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术和操作要求,而劳动者往往必须通过集中的、系统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些资格,于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 洋务运动 ,就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主的。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是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904年 ,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922 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这一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教育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1946年 ,全国有职业学校724所,是民国历史最高数,但尚不及当时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的十分之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自1984年以来,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逐步建立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全国兴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1996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顺应对外开放的大潮,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美国科技体制的产生, 始于北美独立战争前后。到1860年,组织大型考察队成为早期政府组织科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真正使美国科技体制有所变革的是1876年爱迪生创立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后来普遍推广的 工厂中心实验室 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逐渐成为美国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在1860—1914年间,全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相继出现,为美国科技体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16年,为动员美国的科学技术资源用于军事目的,总统指令全国科学院组成一个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任务是参与有关战略问题的研究。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联邦政府又新建了一批科学技术的重要机构,政府实验室的数量也明显增加。这样,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系统,至今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劳汉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研体制的演变》

材料二
从七十年代起,苏联为了克服发展困境,在加速科技进步和改革科技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 科研一生产 周期。 1979 年先后通过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科研、设计单位于1980年全部改为在合同基础上实行经济核算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刺激科技进步。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进一步改革科研体制,加强科学院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潜力;突出部门科研机构在推广科研成果中的作用;提高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和重视其素质的培养;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信息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苏联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

——摘编自洛伦·R·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两国科技体制发展的相似之处。(6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西方国家乡村重构历程

20世纪70年代

西方以工业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减缓,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合,国家干预开始进入乡村市场,部分制造业也开始迁往本国乡村;农业生产采用工业化的标准与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0世纪90年代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病催生城市社会的乡村田园梦,从而重塑乡村文化景观、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引发人们对乡村空间的重新审视,农业资源保护、文化景观修复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西方国家乡村政策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全球性流动的加剧对乡村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西方国家乡村主体新增了跨国公司、国际劳工移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等。全球性流动不仅带来新的乡村主体,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新产业改变了乡村社区经济和环境关系,西方国家乡村呈现多维混杂的空间格局。

——摘编自胡书玲等《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中期以来中外历史上的 乡村重构 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