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
“零诊
”考试·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
“新中国
”。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
“新中国
”,曰
“大中华民主国
”,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光绪皇帝。
“新中国
”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
“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
“中华共和国
”,并提出具体政纲:
“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
”,
“与各大国平等
”;
“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
”;
“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二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
“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建立
“自由统一的中国
”。
1929年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
“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为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
“中华民主共和国
”。
1940年1月,毛泽东指出:
“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
“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
”
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
“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和邹容对于
“新中国
”的设想有何不同?20世纪初,建立
“新中国
”的愿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赋予
“新中国
”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关于
“新中国
”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