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401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 是贵族阶级内部的行为规范, 礼不下庶人 是当时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中则强调 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并开启了 礼下庶人 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D.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萌发

2.

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载:子、媳 殴大父母者,黥为城旦舂(注:城旦即筑城,舂即舂米,属秦朝刑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 子贼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唐律疏议》载:直系亲属 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 。这些规定反映出中国古代(  )

A.法律注重维护家族伦理B.父权侵犯问题日益凸显C.严刑峻法成为治国思想D.亲属犯罪直接危及皇权

3.

史载,北宋东京城内的中小商人,人数众多,从事各种类型的商业活动,他们的商铺错杂在一起,沿街而居。酒楼、茶肆、饮食店、衣料店、肉铺、杂货铺等连成一片,形成昼夜喧嚣的商业长廊,一些大店,资本雄厚,经营商品种类繁多。据此可推知,宋代(  )

A.经济政策出现调整B.商人社会地位迅速提高C.城市政治功能丧失D.商业活动摆脱官府管控

4.

明朝正一派天师张宇初曾说: 元始,已之元神也,宝珠,即心也。儒曰太极,释曰圆觉,盖一理也。 而儒者张元则指出, 今之言学者……崇虚无而蔑礼法 今之儒者则欲混儒释而一之……呜呼!何其悖也! 他们的观点表明,当时(  )

A.学术领域盛行疑古之风B.民间教化呈现出多样性C.儒道佛观念仍融合发展D.儒家信仰得以重新建立

5.

下表是日本官员对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看法。

日本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沈川具和

维新派既缺从政经验,又少显官,仅有张荫桓、徐致靖等数人,从正面进行公然改革,势单力薄,障碍颇多,难以成事;以康有为等为首的变法派对于外国情况目不识丁,在行政改革上无法参照欧美制度且孤独无援,唯可所恃者乃皇帝之信任

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

中国必须改革,但戊戌变法的顺序与方法不可取,中国作为大国要对延续数千年的文物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绝非在短期内能卓有成效

上述材料(  )

A.辨证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B.说明日本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指出维新派施政方针的内在缺陷D.反映出维新派改革策略的全面性

6.

1937年9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出现的自由主义倾向发表文章指出,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 毛泽东当时发表此文意在(  )

A.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坚持统一战线改善国共关系C.重申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D.通过思想斗争维护革命利益

7.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正式成立,当天上午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将首批人民币交给河北平山县银行发行,当时仅发行了下列三种面额的人民币。由此推知,该套人民币的发行(  )

A.使地方货币立即遭到废止B.展示了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成就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8.

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 三线建设 。在十余年间,先后建成工业企业29000多家、科研基地45个,新建30余座工业城市。这表明, 三线建设 的开展(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拓展了沿海内迁工业的优势C.探索出面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D.调整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布局

9.

公元前63年西塞罗当选执政官,粉碎了败选者喀提林武力夺权的叛乱阴谋,虽然叛乱者在行政机构——元老院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但西塞罗仍促使元老院对叛乱者做出施以极刑的决定。公元前58年,罗马保民官克劳狄乌斯又宣布将未经审判而处死罗马公民的西塞罗流放。这些案例表明,罗马法(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发挥了维系统治的作用C.顺应了政治体制的变革D.保障了帝国政治的稳定

10.

下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上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11.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为3亿普特,而1926年底粮食收购量为4.28亿普特,于是,苏共中央派遣近三万名工作队员分赴各地督促粮食收购,虽从1928年1—3月共收购粮食2.57亿普特,但这引起了各地干部和农民强烈不满,4—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B.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D.粮食危机使农民个体经济崩溃

12.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流行歌舞片,那豪奢的布景、俊男美女的歌唱跳舞与明媚的爱情使观众们沉醉其中而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卓别林的喜剧更是给美国人带来了欢笑,制造美好梦想的歌舞片与浪漫喜剧,自然成了观众消解愁绪的最佳选择。这说明(  )

A.新政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严酷现实让民众寻求精神慰藉C.科技推动电影创作更加生活化D.人们普遍喜爱现代主义的艺术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法国三色旗最初的用意是象征皇室与人民的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旗帜上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现代含义是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摘编自《法国国旗颜色的含义》

材料二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 朕即国家 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他们认为 专制之下无祖国

——摘编自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本坂垣师团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官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利保证。

——摘编自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制造 西藏独立 东突厥斯坦 、伪 满洲国 等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深远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共同认识。(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时期

宪法/宪法性文件

确立/实践的政治制度

政治特征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总统共和制

三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议会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制

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内阁制

政党政治活跃

南京国民政府

《训政纲领》

训政体制

国民党一党专政

《中华民国宪法》

总统共和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工农民主专政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陕甘宁边区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政治协商、人民民主共和

五四宪法八二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民主共和、协商民主

——根据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和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清楚)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代)刘晏说: 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 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 ……二是 知所以取,人不怨 。也就是说,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视农业丰歉调整生产者的税赋负担,对农民实行 常岁平敛之,荒年竭数之 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

——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 户口日增,地未加广 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 地丁 ,这就是清朝 摊丁入亩 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