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33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齐国将商人集中安排在靠近市井的地方居住, 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 。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商人群体的角色转变B.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退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2.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黄震知抚州,时饿砰遍地。他发榜向富户劝粜,对不听劝者或强行发廪,或封籍解州;同时,也规劝民众要 小心听候告余 不可胡乱做事,有犯到官,决不轻恕 。黄震此举旨在(  )

A.竭力维护社会秩序B.实现社会公平公正C.严厉打击市场投机D.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3.

有学者撰文指出,西周晚期的历史表述主题逐渐脱离了旧有的周人部族及王朝关于天命、族群的发展史,地方诸侯势力的功绩及贵族家族的延续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人关注的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宗法制度趋向消亡B.周王权威遭到挑战C.贵族政治受到重视D.传统制度有待完善

4.

西汉后期,刘向在论述治国理念时说: 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篓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彤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据此可知,刘向主张(  )

A.强化纲常伦理,确保秩序稳定B.崇尚贤能政治,融汇诸子学说C.君主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D.顺应变革潮流,迎合豪强地主

5.

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  )

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6.

宋熙宁年间, 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在(  )

A.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B.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C.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D.区位优势使郴州城市规模扩大

7.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 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 这一言论旨在(  )

A.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B.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C.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D.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8.

《资政新篇》认为,欲立法,第一要 教法兼行 ,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第二要慎 用人 ,必须有 奉法执法行法之人有以主之,有以认真耳 ;第三要善变通, 盖法之质,在乎大纲(宪法性文件),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纪(具体法例),每多变迁 。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政权注重法治建设B.西方法治理念已被国人接受C.洪仁玕的法治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D.《资政新篇》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9.

图1是建于北魏早期的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主佛,其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图2是建于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半身像,其鼻翼较宽,鼻梁狭,高度降低,面相较为清秀,表情温和可亲。佛像造像的这一转变说明 (  )

A.三教并行格局形成B.社会风气变化显著C.佛教本土化的趋势D.本土宗教传播广泛

10.

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11.

以英国《大宪章》签署为标志的西方现代议会民主制并不直接承袭于雅典城邦民主制,对此有学者指出: 如果不犯以现代视角批判古代社会这种时代误置的错误的话,古雅典民主毫无疑问是人类民主发展的顶峰,尽管它是人类民主的开端。 材料表明(  )

A.古雅典民主制比现代民主制优越B.现代民主制与古雅典民主制内涵相近C.古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D.英国的《大宪章》是现代民主制的源头

12.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鼓励富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此举旨在(  )

A.建立农民阶级土地私有制B.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D.顺应根据地 三三制 建设需要

13.

1949年,浙江省金华专区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兴办冬学330所,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约2.4万人。到1950年底,金华专署及各县、区、乡、村普遍成立冬学委员会,具体领导农村冬学工作,全专区冬学增至5762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2.29万人。浙江省金华专区此举(  )

A.贯彻了 科教兴国 战略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C.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D.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1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有外国人把苏联比作一辆大型卡车: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赶超美国成为超级经济大国B.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C.苏联利用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重工业D.新经济体制 提高了企业效益

15.

19世纪中期的曼彻斯特,3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1500个,4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738个;在格拉斯哥,有的家庭住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睡在稻草上;在利物浦,有1/3的家庭住在地窖里。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英国(  )

A.民众生活负担加重B.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C.经济增速持续下降D.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16.

冷战后西方国家实行过的主要 援助制裁

受援国

受到的制裁

制裁的原因

苏丹

1991年起,所有援助国停止援助项目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军人政权统治

赤道几内亚

1994年,欧盟委员会宣布援助降温

人权问题

塞拉利昂

19961月,欧盟威胁暂停援助项目

军事政变影响民主选举

表1

由表1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  )

A.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B.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C.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D.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材料阅读

17.

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表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

朝代

宰相总人数

科举出身人数

科举出身所占比例

非科举出身所占人数

非科举出身所占比例

太祖朝

6

3

50%

3

50%

太宗朝

9

6

67%

3

33%

真宗朝

11

10

91%

1

9%

仁宗朝

23

22

96%

1

4%

——元朝脱脱等修撰《宋史》

材料二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

材料三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史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 。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 五育 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政策保护和经济上的扶助。在1949—1951年期间,国家基本上维持了私立学校的发展。1952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北京中小学学生负担及生活情况的报告》上批示: 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于8月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决定从1952年下半年起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此外,从1952年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全部的私立高等学校都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高等学校。至1956年,全国1467所私立中学和8925所私立小学已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行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学校逐步改为公立学校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们审视人类社会以往的历史即可看到,所谓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其基本标志和主要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变革而带来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此改变了社会整体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追求与人生理想——即人本身发生了改变。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和近代中国都是例证。

——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时》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上述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中外近现代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如果说,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的出现,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那么,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便是更为重要的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题。……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人口增多,意味着农庄缩小和土地的过度耕种,结果小农纷纷破产或者沦为地主的雇农。地主虽然在理论上亦和农民交纳同样的赋税,但他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官府的关系免交或少交赋税,这样地主手中的财产越积越多,而国库收入却越来越少。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人口进入峰值阶段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人口问题的历史启示。(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