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重庆市长寿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19

一、单选题

1.

巴黎和会上,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 十四点原则 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 其居民尚不能自立 ,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 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 文明之神圣任务 。这说明委任统治(  )

A.解决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符合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要求C.是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方式D.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 风马牛不相及 。据此认识,苏俄实施(  )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市场经济体制D.斯大林模式

3.

在欧洲,美国热心 帮助自有民族维护它们的制度 的具体表现是,与西欧人认真地探讨如何解决困扰欧洲大陆的经济萧条、食品短缺、煤炭不足等问题。美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根据所谓的 马歇尔计划 大量提供援助,帮助欧洲各国实现经济自主。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苏联 经互会 的成立B.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秩序C.帮助欧洲走出经济困境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维护霸权

4.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78.7%降至56.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比则由19%上升至39.2%。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壮大B.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C.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

5.

《新唐书·百官志》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 参知政事 参议得失 参知机务 专典机密 等)据此可知,唐代的制度设计(  )

A.继承了隋朝制度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D.提高了办事效率

6.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  )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7.

下表是1978—2013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演化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B.企业自主权扩大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8.

(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6题)李鸿章说: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9.

历史事件或事物之间存在下列三种联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的发展,也大致如此,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礼刑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秦至汉的礼刑对立、魏晋至明清礼刑相结合B.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东周到秦的礼刑对立、两汉至明清礼刑相结合
C.商周时期的礼刑对立,东周至秦的礼刑并存、两汉至明清礼刑相结合D.商周时期的礼刑结合、秦至汉的礼刑并存、魏晋至明清的礼刑相对立

10.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 诉讼中心主义 。这两大法律体系(  )

A.都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B.都注重立法和司法独立C.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不同D.都注重法官的作用

11.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驼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列关于骆驼形象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B.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C.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之一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位于下图中(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3.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据此可知,该体系(  )

A.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B.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C.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D.存在内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性

14.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而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编户齐民、什伍组织、常平仓 ②户帖黄册、里甲制、养济院
③大索貌阅、邻保制、养病坊 ④主客户制、保甲制、义田

A.①③④②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1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

当时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C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频繁

D

80S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基层治理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 官非其人 ,也可议奏言 政非其理 。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 ,还有 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 事前监察 。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其中监察权独立的思想,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监察权独立和吸收了欧美议会监察权制衡思想溶合而成的。其主要思想是 权能分治 五权独立 从而将监察院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避免立法权过大,影响监察权的功能和行政权的运转。同时,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而监察院有权对总统行使弹劾权。这样, 权能分治 的理论为监察权对总统行使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独立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3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大一统 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 官民共治 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推行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从秦王朝创立到清末衰竭,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其形式和称谓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却一直延续。 乡里制度 借助宗族制度强化对乡村的管理,用行政手段编制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将山东邹平作为实验乡开展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县的行政区划经过撤并,整改为14乡。全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下设乡学,取消乡(镇)公所,几个村或10个村有一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下设村学,营造了一种社会教育的风貌。在文化教育上,提倡农民 求进步 向上学好 。梁漱溟看到在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他主张在陈规陋习上下功夫,通过组织乡学村学教育,纠正这些陋习。……此外,他还积极组织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邹平卫生院等。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风俗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摘编自赵秋丽《邹平乡间觅书香》

材料三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 政社合一 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 政社合——”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及中国古代推行 乡里制度 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漱溟其乡村实验建设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的乡村实验活动?(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图说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漫画不是客观实物的 写真 ,它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带有主观和艺术夸张的成分,但仍能反映特定时期的世事变迁与时代内涵,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透过历史漫画,我们可以叙史解史。
请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漫画的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围绕漫画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