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江苏省徐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18

一、单选题

1.

贝币在商周时代已被普遍使用。考古发现商代的贝币大多出土于都城安阳附近,而西周的贝币出土的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地。这说明(  )

A.王畿经济发达B.货币形态稳定C.贸易中心转移D.商业范围扩大

2.

西汉中期以后,经义决狱和引经注律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经义决狱是指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大义作为判案依据,无论立法、司法都要求 应经合义 ;引经注律是指儒学大师依据儒家经典为律法作注。这些手段使(  )

A.儒家经义法典化B.国家法律体系化C.儒学地位边缘化D.法律程序规范化

3.

南北朝时,豪族地主拥私兵,建坞堡,农民纷纷依托, 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 ,而 浮客(依附农民)输大半之赋 给豪强。隋朝建立后,一方面大索貌阅,另一方面 设轻税之法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户口激增一倍有余。隋朝的这些措施(  )

A.铲除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

表1反映了宋代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可知当时(  )

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余不可胜计,哇分亩列,多至数万根。——(北宋王观《扬州芍药谱》

鄂州崇阳多旷土,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

浏阳谁谓小,桑柘万家春——南宋载复古《送王促彝制机宰浏阳》

A.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B.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C.经济作物种植成为主流D.江南农业多样化经营

5.

清朝前期,部分维吾尔族农民从天山南路迁徙到天山北部伊犁地区种地,因其初习播种,未谙农务,清政府在每屯安插满、汉兵及早已定居此地的维吾尔族人等携带农具,帮其修整水渠、教种帮耕。清政府这一做法意在(  )

A.消除民族差异B.巩固小农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推行民族平等

6.

石库门是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 老虎窗 (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该民居(  )

A.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B.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C.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D.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

7.

图1是晚清光绪元宝,俗称 龙洋 。1889年,清政府批准湖北铸造银元,即光绪元宝。各省纷纷仿造,含银量参差不齐。清政府此举(  )

图1:湖北造光绪元宝正面、背面及四川造光绪元宝正面

A.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B.抛弃了传统货币文化C.推动了中国货币转型D.垄断了货币铸造发行

8.

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市场,或经过杭州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

A.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B.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C.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D.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

9.

图2为知名画家章育青在1958年创作的《农村远景图》。该图意在(  )

图2:农村远景图(章育青1958年)

A.鼓舞民众的劳动热情B.宣传土地改革的成就C.庆祝实现农业现代化D.展现当时工业化成果

10.

从2000年开始,以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领导能力为核心的 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 正式运行。在山东省的帮助下,新疆对口培训的公务员指导农民普遍种植了大棚蔬菜,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结束了新疆冬天吃菜靠内地运输和菜窖储藏的历史。据此可知,该培训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经济转型B.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共同繁荣C.加强民间交流推动地区发展D.促进东西竞争形成优势互补

11.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较以往的民事法律体系,民法典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打击人工智能滥用,规范虚拟财产保护和继承,护航社交媒体时代,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等等。这突出体现了民法典(  )

A.依法治国公平公正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强化政府服务意识D.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12.

表2是部分当代学者关于古希腊城邦斯巴达政治体制的论述。这表明(  )

表2

晏绍祥

监察官对国王形成了有效监督,公民大会在选举、宣战、媾和等重要问题上享有决定权……斯巴达政治生活中具有相当浓厚的民主色彩。

廖学盛

国王必然参加的长老会议的巨大权力,时有发生的国王和显要人物的飞扬跋扈,常常使公民大会的权力遭到削弱……斯巴达并非民主政治。

卡特里奇

国王享有许多特权,长老会没有经过民主化的改造,公民大会与监察官软弱无力,多数时候受国王和长老会摆布……斯巴达是一种特殊的寡头政治。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B.史观差异制约历史研究C.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D.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13.

英法百年战争初期,随国王远征服役的骑士一共不超过3000人。于是英王规定:根据地租要求地主负担不同数量的军种,如地租值5镑的地主应负担一名弓弩手,大封建地主应供给整队的人员;地主若自己不能服役可以找人代替;如果交不出人则处以罚金。这样,英国招募了一支素质优良的军队。这反映英国(  )

A.封君封臣制度衰落B.封建庄园经济崩溃C.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4.

图3、4、5为西方经济发展组图。这反映出(  )

A.资本扩张的途径B.经营方式的变化C.工业革命的成果D.世界市场的拓展

15.

美国公务员制度中没有设立像英国那样高级别行政公务员岗位,没有常任的下属秘书,其等级界限也不像英国那样清晰,且保留了一部分总统 政治任命 的公务员岗位。相较英国,美国公务员制度更易(  )

A.提高行政效率B.防止腐败滋生C.减少财政负担D.助长政党斗争

16.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凸显。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农作物优良性状;生物农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保护周围环境。这表明生物技术(  )

A.已经取代其他农业技术B.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C.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在没开运河之前,所有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运都要绕道直布罗陀海峡,有三千公里的航程,西班牙政府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对过往船只课以重税;航运还经常受到海盗的威胁。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运河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夙愿,这个夙愿一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才得以实现。1666年国王批准了米迪运河方案。运河的第一部分是私人投资的水库和灌溉水渠、第二部分是国家投资修筑的主航道,第三部分是港口建筑工程。米迪运河在建成后的两百年里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直到19世纪后期才衰败下来。1996年米迪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博《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荣耀——米迪运河》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凿的便利条件。(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迪运河修建的背景和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28年起,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等文件,确定在全国县、区、乡(镇)推行地方自治。强调 地方自治,为训政实施之基础 ,希图通过对权力体系的安排实现独裁统治目的。但地方自治推行并不理想,就当时国情而言,乡村地区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直接的选举的确难以实施。而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又 竞欲以严密统一之程序与方式施与各种情形不同之地域与人民……绝无实效之可言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各地方派系对此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即使办理的,自治机关 纯变为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及征发之任,……驯至人民因办理自治而负担日重,怨望日增

——摘编自王继平张晶宇《论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37年边区政府颁布选举条例规定: 凡是居边区境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卖国行为,经政府通缉有案的 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 不得参加选举和被选举。同时,共产党在乡村苏维埃建设的经验之上,以现代政党组织为核心建设乡村抗日政权,使国家行政权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渗透到了乡村基层。在乡村政权内,中国共产党不直接以党员来领导乡村政权,而是以党团的形式活动,即参与政权的所有党员组成一个党团,党团内部的成员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联合左派进步分子,团结中间分子,以保证贯彻党的政策,实现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动员。这些探索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编自李伟中《试论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近代中国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及推行缓慢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图6

——摘自上官敬芝张蕙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变化轨迹研究》

图6反映了1978—2006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英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前,乡村的管理权往往被农场主把握,他们不愿意投资学校教育,而地方征税的方法开办教育也受到人们反对,致使学校数量少,设施简陋。学习的内容基本为读写算,有时候甚至都不包括算,甚至不教授写,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许多教师曾经只是家政服务者、下层劳动者。机械生产大大缩减了劳动力数目,许多雇工找不到工作,而农场主更倾向于雇佣费用低的妇女、儿童,这种紧迫的经济形式使雇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很少能够连续入学,学习内容缺乏巩固,成效不高。

——摘编自高灿《英国乡村雇工子女教育的影响因素简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化更迅猛的发展、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等,对普通大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立法确定国家干预教育的合法性;形成并改善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给予初等学校经费支持,以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检查、督导,以提高初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规定学校设置的基本学科,制订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随着政府的逐步介入以及政府和民间自愿团体合作的加强,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处境艰难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到1900年,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乡村雇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及影响因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指出其根本动力。(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