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重庆市(康德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499

一、单选题

1.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对话,箕子陈述 天地之大法 ,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 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西周时期,天子执政征求 国人 的意见和 国人 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西周政治(  )

A.神权色彩浓厚B.具有贵族民主性质C.等级秩序森严D.体现家国一体格局

2.

公元前134年,朝廷让地方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但各地都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荐。汉武帝让大臣们 议不举者罪 ,有大臣提出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者,当免 ,当即获得批准。从此,察举制得以顺利推行。由此可见,当时(  )

A.制度革新并非易事B.王国势力对抗中央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察举选官未成共识

3.

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 何以中国 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藏的 晋归义羌侯 金印入选其中。印为金质,驼钮。阴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笔画平直,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是由于(  )

A.展现了高超的制印水平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C.说明西晋王朝国力强盛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4.

《隋书·食货志》载,山东地区 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 大索貌阅 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 大索貌阅 (  )

A.旨在减轻农民负担B.加强了地方监察C.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D.激化了社会矛盾

5.

元宫词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宫廷生活,诸如 高鼻黄髯款塞胡,殿前引贡尽龙驹 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 万里名王尽入朝,法官置酒奏箫韶 。这些诗句可以佐证元朝(  )

A.宫廷生活奢靡浮华B.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C.文学形式丰富多彩D.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6.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批 经营地主 。与传统的 坐地收租 地主相比,他们常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对雇工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自由劳动力大量产生C.政府赋税制度的调整D.农业生产收益的提升

7.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认为,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清政府于新疆建省的着眼点在于(  )

A.维护北部边疆稳定B.扩大新疆与内地的联系C.延续传统治边方略D.应对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

8.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中小学阶段的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属于必修课程,且所占比重较重;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则取消了读经讲经课;1922年的壬戊学制把修身课改为了公民课。这一课程变迁反映出(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C.近代教育适时应变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9.

下表为1906—1931年机器进口种类分类表,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年份

机器分类

19061909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

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

19231931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

①工业体系渐趋完备 ②专业化生产需求增多
③工业发展并不独立 ④重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

在五四宪法起草初期,毛泽东为起草人员开列了许多国家的宪法资料。他认为,法国1946年宪法可代表较先进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宪法较新,德国和捷克的宪法体例上有特点。这表明,毛泽东主张新中国宪法要(  )

A.发动人民广泛参与制宪B.参考各国法制建设的经验C.体现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D.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11.

柏拉图说,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并使其各有所长,以便相互交换;亚里士多德认为,艺匠和劳工虽为城邦所必需,却并不具备好公民所应有的善德,不应将他们登记为公民。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重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B.探讨理想城邦社会模式C.强调人自主意识的觉醒D.揭露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

12.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由私人集资筹建,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建立陆、海军,并有权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说: 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 与此同时,英法等国也纷纷建立了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

A.成为了资本输出的工具B.助推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适应早期殖民扩张需求D.拉开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差距

13.

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对于 民族 的含义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 专制之下无祖国 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 等,这样的认识几乎成为当时国民的共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共和政体得到国民认同B.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C.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D.大革命强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14.

华盛顿在1787年给其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

A.实行联邦制政体B.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C.总统实行任期制D.议会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15.

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将社会福利领域的 国家照顾 模式变革为 社区照顾 模式,而且在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公共服务交由公司承担。这一变革(  )

A.使公共服务质量下降B.是国家干预强化的表现C.导致政府监管的缺失D.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宋朝士大夫认为 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因此宗族多立家训族规来训诫子弟。农桑需治, 居肆成事 贸迁有无 亦能治生;日常生活要精打细算, 俭则足用,奢则用不给 等增加家庭财富的内容有更多呈现,但宗族子孙绝不可从事贩米加水、卖漆和油之事。在宗族内部,家庭成员间要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如范仲淹创立义庄、义学,此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时被模仿成风。以齐家为基础,进而治国平天下,成为宋代家训开宗明义的鲜明立场。

——摘编自周文佳《从家训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朱德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 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 毛泽东也曾向其表兄说明: 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 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在一封封家书家信中,无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革命信念、生活信仰、道德情操体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魏继昆、崔保峰《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他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家训内容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领袖红色家风的内涵,并分析这一时期红色家风的意义。(11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家风建设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 、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要在中央 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 大一统 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6至18世纪,英国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而且成为了粮食出口国。为粮食增产, 草—田 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等农业技术改良被广泛使用。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各郡长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的情况,以防商人囤积居奇;政府根据国内粮食价格,实施禁止进口、补贴出口的经济政策。18世纪中期,英国小麦的平均价格低于欧洲大陆的市场价格,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在19世纪后期,英国一度出现了粮食危机,国内粮食价格上涨。1873~1894年,英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47万公顷下降到57.5万公顷。英国大量从国外进口小麦,到20世纪初,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79.7%。一战前,英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的人口需要。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961—1985年世界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统计表

粮食总产量

年增长率(%)

粮食进口

比重(%)

粮食出口

比重(%)

粮食自给率(%)

发达国家

3.2

31.8

79.2

发展中国家

2.9

39.9

14.4

苏联及东欧国家

1.9

23

2.8

中国

3.5

5.1

3.5

——摘编自孙振远《近25年世界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格局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粮食消费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粮食生产、消费与工业革命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80年代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的突出特征。(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