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英俊中学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42 浏览数:196

一、选择题

1.

下列成就中属于科学家祖冲之的是(  )
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②创制出《大明历》  ③改进了造纸术  ④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下列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C.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D.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

西晋与秦朝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B.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C.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D.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

4.

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5.

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6.

如表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了(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B.人口迁移促使北方经济的发展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发展

7.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 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  )
①政权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  ③江南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④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下列关于对其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B.《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 书圣 C.《兰亭集序》创作于西晋时期D.《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0.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11.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B.春秋战国时期C.西晋末年D.三国时期

12.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B.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C.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13.

《宋书》记载: 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

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14.

《齐民要术》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 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D.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15.

下列作品中,既是一部综合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山水散文集,文字优美,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对后世游记散文也有很大影响的是(  )

A.《齐民要术》B.《兰亭集序》C.《洛神赋图》D.《水经注》

16.

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 短命 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B.八王之乱 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17.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8.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派卫温到达夷洲B.实行屯田制C.发达的造船业D.改善了民族关系

19.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 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D.利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口号积极宣传

20.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 光武中兴 中兴 的含义是(  )

A.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C.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21.

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 推恩令   ④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⑤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⑤

22.

如表为 东汉时期皇后地域来源统计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皇后

郭圣通

阴丽华

马皇后

窦皇后

阴皇后

邓绥

窦皇后

阎皇后

梁皇后

梁皇后

邓猛

窦皇后

何皇后

地域

真定

南阳

扶风

扶风

南阳

南阳

扶风

荥阳

安定

安定

南阳

扶风

南阳

A.扶风地域的皇后数量最多B.南阳外戚存在于整个东汉时期C.反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王莽结束何氏外戚家族的专权

23.

公元纪年和世纪的换算是我们要掌握的常识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世纪前期B.2世纪后期C.3世纪前期D.3世纪后期

24.

如图形象地展示了秦朝的疆域。图中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海南岛B.南海C.台湾岛D.黄海

25.

从战国 百家争鸣 到西汉 独尊儒术 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思想控制的加强B.法家学说的衰落C.儒家学说的流行D.中央集权的削弱

26.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的理由是(  )

A.改进造纸术B.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C.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D.提出 治未病 理论

27.

文景之治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据《史记·平准书》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我国(  )

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文化昌盛D.社会安定

28.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造成汉初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秦朝的残暴统治B.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C.楚汉战争的爆发D.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29.

下列关于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D.黄巾起义的打击

30.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 中国之政 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1.

《三字经》中描述: 夏传子,家天下 标志着(  )

A.世袭制的确立B.禅让制的建立C.民主选举制的建立D.华夏族的形成

32.

如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有(  )
①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铜币  ④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的活跃
202303021656413947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 第一个王朝 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应是(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34.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以下选项中有助于推动这一 转型 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诸侯不再定期纳贡C.严明法度,禁止私斗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5.

王明同学在了解 夏、商、西周的兴亡 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B.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作西周

36.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 兼爱 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7.

下列对分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  )

A.诸侯得不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38.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 牛、耕 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商朝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后期D.战国后期

39.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40.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小王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救世情怀,他以诸子百家的 为主题整理笔记(见图)笔记中①②③依次可填(  )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_____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_____爱天下,倡兼爱非攻

_____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庄子、孔子、韩非子B.庄子、韩非子、孔子C.韩非子、孟子、墨子D.孔子、墨子、韩非子

二、材料题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
材料一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16—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

——摘自人教版《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见图


老子


孔子


墨子

材料三  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总结儒学的对外传播的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代表哪家学派。概括后世对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称谓。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各家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

三、问答题

42.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人心的改变,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下面三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120字左右。) (12分)


图一 莎士比亚


图二 处死查理一世


图三 瓦特与蒸汽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