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浙江省温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327

一、单选题

1.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时的标注,其中标注不正确的是(  )

A.红山文化B.大汶口文化C.良渚文化D.仰韶文化

2.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政治主张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A.儒家 法家 墨家 道家B.墨家 道家 儒家 法家C.法家 儒家 墨家 道家D.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3.

下图所示分别是北宋的大观通宝、辽朝的重熙通宝和金朝的大定通宝,从中可知(  )

A.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趋紧密B.北宋铜钱成为榷场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C.通宝是辽宋金政权使用的唯一流通货币D.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促使钱币铸造量提高

4.

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中的一组,分别介绍了蔡伦、孙思邈、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关于他们的科学成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造纸术B.孙思邈完成《唐本草》C.沈括写著《天工开物》D.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5.

某思想家强调 内外合一 ,将人们求圣致贤的教化之道,从格物穷理的外烁路径转向致良知的内修路径。该思想家是(  )

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黄宗羲

6.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处应填写(  )

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书名:_______

地位: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资政新篇》

7.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等内容。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遭逢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下属于这一政治运动理论依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9.

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一边倒 方针的实行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D.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10.

读下表。据此推断,这一状况出现于(  )

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情况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1.

云梦秦简《效律》规定: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 这反映了秦朝(  )

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

12.

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 外重内轻 ,反之则为 内重外轻 ,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 内重外轻
②西汉 推恩令 有利于缓解 外重内轻
③唐朝的灭亡体现 外重内轻 的教训
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强化 内重外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以封闭应答的方式,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使中央决策日臻完备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14.

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A.国家疆域的开拓B.经济重心的南移C.政治制度的沿革D.社会控制的强化

15.

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 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A.缓和民族矛盾B.体现 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16.

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图所描绘的事件是(  )

A.鉴真东渡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17.

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必先治藏 ,下列属于历代王朝加强西藏管理的机构有(  )
①安西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行都指挥使司 ④宣慰司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8.

这场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原则B.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初衷C.民主共和的理念D.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志

20.

1925年,张謇在追悼孙中山的演说中指出 从历史上看来……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 迥然不同 主要指向(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程

21.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改变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鉴于此,他们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22.

下图所示为1903、1929年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
①男尊女卑观念的松动 ②婚姻自由的盛行
③社会新风尚的追求 ④新式服装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

读下图,这一战役的胜利(  )

A.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 政策B.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亡华 的狂妄企图
C.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抵抗日军进攻的典范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24.

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

25.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其表现包括(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③研制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
④实现移动通信技术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

——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

材料三
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 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填写字母) 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写字母)____。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5分)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 帝王权威结构 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8分)

2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 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 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 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能够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在于这一政策就建立在直接符合穷人和无地者心愿的基础之上。除了通过分配 斗争果实 而提供的物质刺激外,共产党人还能就所有农民显然理解为他们最直接的苦难的问题——专断地利用政治权力和在村社的社会地位——提出解决办法。
毛泽东概括了土地改革在共产党的防御战略中的作用。他断言, 深入和彻底 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地方,农民才坚定地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粮食9亿多万斤。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下)、邵维正《中共党史专题教程》

材料三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 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 。……说它是 新形式 ,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 统一经营 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 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 大锅饭 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 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以三大战役为例,论述土地改革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 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 ,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