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福建省福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4 浏览数:412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2.

西周时期, 天子 统治的地域叫 天下 ,诸侯统治的领地叫 ,卿大夫统治的采邑叫 ,天下、国、家的层次得以落实。这表明周朝(  )

A.统治秩序的发展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C.民族认同的增强D.世袭制度开始确立

3.

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相生相胜 的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老子C.邹衍D.墨子

4.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图1是我国某朝形势图,据图可知该朝代建立于(  )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3世纪

5.

西汉南阳郡守召信臣劝民农桑,为政勤勉;东汉杜诗担任该郡功曹时,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食丰足。百姓称誉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 一词由此而来。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重农抑商百姓富足B.政治清明国力强盛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史学研究繁荣发展

6.

东晋南朝戴逵父子在中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地区的 吴声 西曲 ,形成 新声变曲 。这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文化日渐消亡B.江南文化成为主流C.各地文化不断交融D.市民文化悄然兴起

7.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8.

图2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此类陶俑可用来研究(  )

图2

A.骆驼成为祥瑞渊源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C.陆上丝路贸易兴盛D.畜牧业的高度繁荣

9.

辽朝建立后相继在今赤峰、北京、大同等地兴建京城,还将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的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这表明辽朝(  )

A.始终坚持草原本位B.承袭中原传统制度C.大力推动民族交融D.具有特殊社会面貌

10.

宋朝官制承袭唐制,但外官设置上与唐区别巨大:节度使的权势被抑制,同时增设安抚使、转运使等诸官职。宋朝此举(  )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完成了国家统一D.杜绝了政治腐败

11.

图3为 北宋汴河漕运粮食来源比例图 ,东南6路合计约600万石,北方合计约200万石。据此可知北宋(  )

A.商品经济呈繁荣态势B.南方土地兼并较严重C.对南方经济依赖加强D.南北漕运格局的改变

12.

图4为元代罗稚川的《古木寒鸦图》,这样的 寒鸦 形象常常出现在散曲和绘画作品中,总是伴随着苍凉、愁苦、落寞的情感。这反映元代文人的创作(  )

图4

A.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B.彰显自然理性原则C.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D.迎合市井文化需要

13.

明朝的徐光启对古希腊《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认为 此书为用至广 ,但现实社会却 习者寡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影响日渐扩大B.传统科技领先世界C.体制因素制约社会进步D.土洋结合趋势加强

14.

清朝建立后,官方通过《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把边疆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 三北 地区囊括在清朝疆域之内。此举旨在(  )

A.绘制完整全国疆域地图B.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管理C.强调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 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兼任。1861年,为适应和西方国家交往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上述变化反映了(  )

A.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B.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C.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D.清廷政治制度全盘西化

16.

表1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

表1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知,晚清(  )

A.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革B.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C.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D.朝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17.

有诗云: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B.中俄签订《伊犁条约》C.左宗棠收复新疆D.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18.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解释西方议院,认为议院成员主要由官员、富人和乡贤组成,其目的是下情上达,符合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这说明康有为、梁启超(  )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B.存在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知C.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D.具有跨时代的民主政治意识

19.

图5是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列强转变侵华策略C.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 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 ,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说明清政府(  )

A.推动了近代教育普及B.转变人才培养机制C.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D.固守旧式教育理念

21.

1912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人在成立 制造工人同盟会 时,遭到当局禁止,工人援引《临时约法》关于人民有集会结社自由的条款据理力争,最终迫使当局承认工人团体的合法性。这表明民国初年(  )

A.工人政治意识的增强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D.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22.

表2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

刊物名称

发刊词

1919

浙江新潮

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的新社会

1920

劳动界

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

1922

人声

为人类谋均等幸福

表2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C.宣传马克思主义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23.

1919年,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刊登了一则歌曲形式的创意广告,内容为:近年来,烟厂多,兴业烟真正是国货……利权挽,兴实业。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私人资本引领经济发展C.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D.民族企业注重营销策略

24.

1919年5月4日晚,北大学生领袖许德珩作诗: 山东我国土,寸草何能让?工农兵学商,人民四万万。为何寡欺众,散沙无力量;团结今日始,一往无前干 这表明当时青年学生认识到(  )

A.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B.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C.救亡运动成败的关键D.统一战线建立的作用

25.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这首歌曲首先传唱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6.

1933年至1934年,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倾错误,致使军事斗争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国共产党(  )

A.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B.组织战略转移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D.进行土地革命

27.

1943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了《常识讲话》栏目,分期梳理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在文学、数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共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凝聚民心坚持抗战B.促成国共合作实现C.复兴中国传统文化D.主导抗日的话语权

28.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提及: 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巩固的基础了。 受此认识影响的解放战争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9.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取代了抗战期间 双减双交 政策。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  )

A.国共力量对比的逆转B.民主革命即将胜利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30.

1948年春,中共中央编审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干部必读书,由毛泽东审批后提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为广大干部的必备书。选取这两本书旨在(  )

A.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B.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C.推动根据地经济建设D.保持共产党优良作风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6为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其东西两面为刻有藏汉文字的碑文(参见图6),而南北两侧分别刻着吐蕃、唐朝参与会盟的官员姓名与官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友好往来的两个历史事件并概括其历史意义。(6分)
(2)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结合所学,列举两个研究唐蕃会盟碑的历史视角(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或课题)(参见下列示例,照抄示例不得分)。(2分)(示例:1.唐朝书法演变;2.古代国家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变迁)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的手工制造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状态。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制造业规模巨大,瓷器运销海内外。仅苏州一地织工和染工竞达10000来人,靠受雇于人为生。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经济的结构性变动》

材料二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的前后,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个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次是民主意识的萌生,再次是 工商皆本 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变动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析明末清初国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散发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

材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中 俄罗斯今日之事变 的名称;概括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新发展;简析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41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应英方要求,中国筹组远征军入缅协防。滇西方面,设立了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远征军一部渡过怒江,与沦陷区各族民众抗日武装一道,开展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入缅后,日军深刻感受到中国军队 战斗意志始终旺盛,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确实十分英勇 。印度方面,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进行了扩充、整训,中美联合开通了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 驼峰航线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美混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歼敌2万多人,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

——摘编自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一一纪念滇西抗战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滇西抗战暨远征军入缅作战胜利的原因,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作用(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