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洛平许济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290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 宗法性家臣 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 陪臣 。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

2.

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 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 。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3.

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强调 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 。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  )

A.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B.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C.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D.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

4.

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制定的乡约条款

明《文堂陈氏乡约》

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清《公议茶规》

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买,务要前后如一。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  )

A.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B.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C.维护了个体经济稳定发展D.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

5.

清末著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在其小说《文明小史》中,对当时中国官场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 文明 行为与现象,如开公司、买股票,剪辫子、着洋装、满口新名词、崇洋又媚外等,给予了生动的文学再现。这反映了(  )

A.作者借助西方文化讽刺现实B.经济发展助推思想解放C.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D.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6.

康有为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认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周礼》中的 三询 、《尚书》中的 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  )

A.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B.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7.

1940年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布指示,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额,一切有收入的人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该指示的推行(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立场C.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D.加快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8.

1992—1996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的份额(单位:%)

项目      年份

1992

1996

年均递减速度

全国总计

63

435

71

轻工业

523

314

97

重工业

711

526

58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瓦解B.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确立C.经济发展结构趋于均衡D.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9.

在罗马法早期人们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 你与我立誓吗? 另一人则回答: 我立誓。 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主要体现了古罗马法(  )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D.法律制度严密规范

10.

19世纪末,英国棉花种植协会在非洲殖民地进行了大量的棉种实验。英国棉花种植协会派专家教非洲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并且殖民地政府在制定棉花销售相关法规方面给予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以特殊照顾。由此可知,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棉花种植推广活动(  )

A.推动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B.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C.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D.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11.

18世纪德国史学家杜谷在其史学著作中,用进步的自然规律代替神的超自然的意志和隐密作用来解释历史运动,并试图通过过去的整个历史来证明存在着这样的进步。这一认识(  )

A.完整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B.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C.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D.否定天主教会的神创说

12.

1979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协议,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国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或者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可以背离关贸总协定第1条最惠国待遇的诸项规定。WTO成立后,通过 授权条款 ,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税上的优惠。这些规定(  )

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B.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D.利于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结合城市社区划分,首先在都城中出现了都厢、厢、坊、街巷城市分层区划,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后来厢坊制推行到汴京城外郊区,形成了东京都厢制度。宋代城市独立行政管理机构 都厢 ,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辽代五京同样属于古代建制城市,上京临潢府 京官,朝官皆有之 居五京之首,是辽代首位城市,形成了以其他四京为次首位城市的古代城市体系。

——摘编自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清代的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并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这就在原有体系上捅开了几个小小的缺口。西方列强趁中国的内乱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取得了在长江航行的特权并迫使沿海沿江的更多口岸对外开放。据统计,自五口通商到20世纪初,列强通过历次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即达70多处。这些相继开放的、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

——摘编自姜涛《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时期城市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特点及其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革。欧洲自18世纪以来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几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治理体系既因先天不足又因两霸相争难有作。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进一步变革。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是造福全人类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徐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参考日本等国的地方自治体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地方自治法律制度。依照地方自治的有关法律,清政府在城镇中设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乡村中设有议事会与乡董作为乡村自治的自治组织。《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还规定了乡镇议事会的设置。该法第23条规定, 城镇议事会议员以二十名为定额,城镇人口满五万五千后可增加一个名额,自此以上,每增加人口数五千,可多得一名额,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名。 该法第24条还规定了乡议事会议员名额的产生规则。城镇乡的议事会设议长、副议长各一名,依照专门的选举章程的规定由议员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议员及议长、副议长都只享受名誉、不领取工资。议长和议员任期都是两年,每年改选其中一半。城镇议事会是地方议事机关,其职权是决定本地应行变革的事宜、制定自治规约、决定自治经费预算与决算、处理选举争议等。

——摘编自刘志鹏《清末乡村自治立法的百年回顾与启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乡镇自治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自治改革。(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期盼已久的国际形势大变动来临了,由于远东战场的存在,蒋介石坚信美国援华抗日政策会更加积极,所以蒋介石便趁机向美国借款5亿美元。蒋介石在借款的要求里表示,这笔贷款不可以附带任何条件并且贷款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的军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问题。正如他所强调, 所拟借之款全在友邦表示对我信任,所以不能有任何之条件及事先讨论用途与办法,”否则, 恐失盟邦互助之感情。 对于中国这一贷款请求,美国认为在现在局势下,支持中国继续抗日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毫无条件的借款以及中国并没有拿出具体借款方案和不让日后美国干涉借款用途表现的并不那么情愿。中美之间经过几番讨论,最后美国决定贷款给国民党。毫无限制的五亿借款在中美外交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与此同时也看出了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摘编自李丽军《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 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 。苏俄 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 。新政策 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 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 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 ,欧洲列强 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 ,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 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 。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 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 ,于是 一齐出兵去打俄国 。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 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 ,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 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