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411

一、单选题

1.

《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  )

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2.

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表明了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

3.

唐元日(元旦)期间,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举家同庆。入宋以后,宋人 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 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 。这一转变(  )

A.打破了坊市功能界限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D.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

4.

明清时期,部分书院强调 实学 实事 实行 实习 ,要求学生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内容并付诸实践;书院教育内容上不仅引入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社会科学方面也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

A.官方教育机构逐步发展完善B.政府提倡 经世致用 思想C.教育呈现科学和务实的学风D.书院是研习西学的主要场所

5.

江南制造总局是19世纪末期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它最早成批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机器设备,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近代火炮、第一艘万吨轮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工业体系的建立D.引进了西方最先进的技术

6.

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 最初学员多是红军干部,后来接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这一现象表明(  )

A.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成效B.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D.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增强

7.

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研究科学技术准备为祖国服务》,该作品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科教兴国战略已启动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C.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D.科技落后局面初步改变

8.

下表为1978—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当年贫困标准元/年、人

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规模万人

1978

366

975

77039

1995

1511

605

55463

2005

1742

302

28662

2017

2952

31

3046

A.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B.城乡发展差距缩小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精准扶贫工作完成

9.

公元前461年斯巴达驱赶雅典军队引起了雅典人的极度反感。民主派伯里克利利用人们的愤怒情绪,将贵族派著名将军客蒙以 斯巴达朋友 的名义放逐。雅典在埃及遭遇惨败后又将客蒙召回,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扭转了雅典人对他的看法。这表明(  )

A.民主派和贵族派矛盾尖锐B.城邦之间征战频繁C.民众的喜好决定城邦命运D.决策体现权力来源

10.

中世纪晚期,尽管以信仰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立足于《圣经》权威,但却以理性法则来论证,致力于将关于信仰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最严谨的学科。据此可知,经院哲学(  )

A.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B.实现了神学与世俗文化和解C.突破了中世纪神学体系D.宣传了 因信称义 的主张

11.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12.

1973年至1979年间,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上涨率分别为15.6%、10.7%、10.0%、8.5%,与之相随,经济增长率全面下降,失业率上升。针对这一局面,这些国家应(  )

A.严格限制货币供应B.扩大政府财政开支C.提高劳工工资待遇D.全面加强国家干预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

——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 国鄙制度 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战国时期崩溃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国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城乡交流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城乡交流的主要因素(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此革命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冲击旧文化与树立新文化的同一,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摆在中国人面前有六种对比:(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些对比中,前者取代后者遂有人生观的革命和国民性的变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 观念形态的革命 的阐释。据此,结合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冲突,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提出不少于两种 对比 ,既可以从材料中的 六种对比 中选取,也可以自拟;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大力推行以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 民主社会主义 改革。1946年通过《民用航空业法》,将民航机和航空站收归国有,并成立了直属国家控制的三家航空公司。1947年1月政府又将海底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各公司国有化。1945年先后将技术水平低、长期亏损,需要动用巨额的资金才能进行技术改造的煤炭、钢铁和电力工业部门国有化。1945年10月通过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法案》,以方便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同时继续执行1944年保守党政府通过的教育法案,1946年11月颁布了《国民健康服务法》,使居民享受免费医疗。从1945年到1948年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工党政府所实施的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因而受到英国人民的欢迎,许多人以为这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杜奇华《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的 国有化 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工党政府 民主社会主义 改革的原因(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策应在香港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南下,1941年12月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战区内的复杂地形,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天炉战法。会战期间,20万民众参加破坏道路、构筑阵地等工作,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1942年1月,会战结束,日军共计伤亡5.6万余人。战后由日本防卫厅编撰的战史也不得不承认: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关英等同盟国一连串失败后首开胜利的纪录。会战结束后,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美、英两国还向蒋介石转达了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新修订平等条约的意愿。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邓稼先(1924.6—1986.7),中国著名科学家。1950年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过去9天,就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踏上归国的轮船。行李中除了少量的日常用品,大部分都是对建设新中国有用的杂志和书籍。回国后,他相继发表多篇重要的核理论研究论文,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959年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带头攻关,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参加过32次,有15次,是他现场亲自指挥。他参与编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培养核能领域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他身受核辐射侵袭,留下 死而无憾 的遗言并表示:如果可以死后重生,他仍然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摘编自《邓稼先了却报国之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邓稼先的生平做简要评价。(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