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684

一、单选题

1.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 国人 (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B.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C.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D.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

2.

秦律中有一系列与 相关的内容,其中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秦朝的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B.强调儒家的教化功能C.确立了外儒内法策略D.进一步完善法家学说

3.

宋代在科举上实行独有的特奏名制度,政府对于多次试于礼部而不中者(仁宗以后增加了年龄要求),给予额外的考试资格并赐予进士头衔,给予他们中的大部分士人入仕机会。这一制度(  )

A.改变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B.表明选官制在宋代得到完善C.顺应了宋朝重文政策的要求D.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4.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 为天下 为万民 ,而 非为君也 ,君臣皆应以 天下万民为事 ;还提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5.

鸦片战争后,因捐纳(通过扪纳报请取得官职)手续繁杂, 大半归票商承办其事 。下面是蔚泰厚苏州票号代办扪纳流程示意图,这种代办方式(  )

A.提升了清政府在金融信贷监管领域的效能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体现出晚清金融信贷领域已产生近代因素D.降低了行政审批的办事效率

6.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据此可知,陈独秀(  )

A.批评传统儒家学说缺乏创新B.意在反思新文化运动C.并未完全否定孔子思想学说D.指明社会落后的根源

7.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这有利于(  )

A.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C.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推动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

8.

1991年,邯郸钢铁总厂厂长刘汉章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创立推行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 的经营机制,形成了 邯钢经验 邯钢经验 (  )

A.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B.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结构C.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D.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潮流

9.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 以知识取代运气,以人竞选取代人人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 。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

A.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城邦竞争能力B.普及教育提升公民道德C.改革民主程序规避直接民主弊端D.削弱领袖权威防止专制

10.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 复式簿记 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 贷方 借方 的身份在总账巾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艺复兴推动市场繁荣B.人文精神深入人心C.科学进步促进经济发展D.商业活动广受关注

11.

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这样评价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A.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C.指明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196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构思和实施了普及特惠税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等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可以享受免税或者降低关税。这得益于(  )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C.联合国职能的转变D.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的构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为 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 ,1918年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 关于土地社会化 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 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 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 。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 官话 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 王里 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 号为荒土 。孝文帝 营洛务求壮丽 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 ,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 户十万九千余 ,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 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 ,是北魏速亡的原因。

——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0年冬,中美两支王牌部队为扭转朝鲜战局在长津湖地区展开 强强对决 ,该战役被称为 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 。在这场 钢铁人 钢铁武装 的较量中,志愿军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对于此次战役,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新闻周刊》评论: 也许这是美国历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在军事上遭受的最惨痛的失败。 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 气多 战胜了 钢多 气多 ,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 钢多 ,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

——摘编自孙文晔《美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抗美援朝的转折点——血战长津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中国获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李四光坚信地震预报工作 很有意义,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作,应该走在基本建设的前面,这样就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带或者遭到地震可能性最小的地区进行施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减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我看了一点外国资料,没有人走这条路。我有这样的信心,在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这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虽然是根据有限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道路去摸清震中的分布,并探索它发展的趋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把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推进了一大步。1969年渤海发生地震后,八十高龄的他不顾个人安危,仍深入房山等地调查地震地质现象。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表达了要继续做地震预报工作的意愿。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对地震预报工作的认识。(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四光在地震预报工作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