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03

一、单选题

1.

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 久劳于外,有功于民 ,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商汤周武王这样做,旨在(  )

A.减少政局动荡B.承袭前代制度C.构建政治认同D.形成官僚政治

2.

飞天 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飞天 结合了道教 羽人 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到隋唐时期披着佛教大巾、穿上长裙的 飞天 普遍存在。这说明(  )

A.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B.敦煌壁画具有浓厚的异域特色C.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D.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

3.

《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 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遭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 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D.主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4.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5.

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沟通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亚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腊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据此可知,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

A.物质文明的扩展B.东西文化的碰撞C.隔绝状态的打破D.贸易体系的完善

6.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7.

1894年《申报》报道: 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该报道表明(  )

A.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B.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C.营造维新变法的氛围D.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

8.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  )

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

9.

1928年,毛泽东指出: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全国工农平民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之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 。这一论述意在(  )

A.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B.纠正党内 倾错误的发展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论证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

10.

在《大公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人十分期盼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实施C.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11.

中共中央在1954年对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  )

A.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B.加快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步伐C.旨在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D.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2.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 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  )

A.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B.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13.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14.

1172年,威尼斯采取崭新的融资方式,即发行公债: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纪,伦敦的银行发展模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中心的兴替转移B.贸易发展推动金融的创新C.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D.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效实践

二、最佳题

15.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与此现象最为契合的结论是(  )

A.历史事件难以还原真相B.王位世袭制由此确立C.史籍记载自相矛盾不可信D.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

三、材料阅读

16.

(13分)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 十三部 十三州 。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船舶登记法》《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3分)

四、开放性试题

18.

(12分)
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