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高三高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59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 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 多言 ,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B.宗法分封秩序的松动C.诸侯王间矛盾的缓和D.专制集权权威的削弱

2.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 耕战 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开阡陌 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3.

下表为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

序号

举措

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降低了田租

多次劝课农桑,不定期减免农民税赋,抑制商业发展,征收许多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

提出贵粟政策,即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粮食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A.推动了社会转型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促进了经济恢复D.体现了国家主流思想的嬗变

4.

唐宋诗词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蕴含着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据此可知,唐宋诗词(  )

A.彰显了儒学的价值追求B.加速了士人和民众情感的融合C.体现了多元的思想观念D.汲取了非主流文学体裁的优点

5.

下图是 明代财政制度演变与明代国家、社会状况对照图 。由此可见,明代财政制度的变化(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运与民生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C.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D.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被否定

6.

某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认知不足如一朝上下都认为英国不会再犯,以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合约;观念过剩如唯我独尊、朝贡、礼制之邦、太平盛世等观念过剩。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清政府腐败导致社会危机不断B.中外民族矛盾趋于弱化C.洋务运动遭遇到了强有力挑战D.天朝上国思维根深蒂固

7.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急切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变化、发展看作世界一切事物的规律,使用的武器是庸俗进化论,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们不依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材料现象根源于(  )

A.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不充分B.维新派具有广泛群众基础C.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派别斗争复杂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8.

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的 三三制 的示意图。据此可知(  )

A.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得到巩固B.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C.三类人士代表共同阶级利益D.党外进步人士被团结进民国中央政府

9.

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 联合银行 解放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

10.

1954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到1957年农村党员人数要达到600万,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镇,可以建立总支部,同时要求行政村和合作社一级也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到1966年底农村党员达到了630万,比1953年增长了近100%。这一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  )

A.与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B.使党的建设开始扩展到农村C.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D.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1.

雅典在审判过程中,规定原告、被告双方都必须亲自到庭并作法庭辩论。证人也必须出庭而且要写书面证词,宣誓不作伪证。原告和被告双方经过法庭辩论之后,法庭才作判决。判决由全体陪审员采用无记名投票作出,以投票的多数作为最后的判决。这些规定(  )

A.体现了公民自由受到限制B.旨在维护城邦集体利益C.反映了雅典民主流于形式D.有利于审判的公平公正

12.

法国历史上的 1791年宪法 关于选举制度的规定曾引起过激烈争论;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西哀耶斯主张,年满26岁的男一子有公民权,但在选举权上应有财产资格的限制,缴纳直接税相当于3天工资者,才能有选举权,称 积极公民 ,低于这一数额者无选举权,为 消极公民 。这一主张(  )

A.践行了启蒙思想的原则B.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C.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意在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13.

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 教化工程 。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 异域 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 教化工程 (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14.

20世纪30年代,苏联特别注重在职干部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党、政、军干部和优秀工人输送到高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中的学生几乎四分之三是工人,四分之一是共产党员。苏联此举旨在(  )

A.贯彻国家经济建设方针B.发挥了新经济体制的优势C.从根本上纠正右倾错误D.借鉴了资本主义某些做法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拉美一体化合作战略,还有非洲的发展战略等成为国际和地区的局势发挥重要影响的力量,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力军。这可以用来佐证(  )

A.世界政治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B.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C.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D.区域经济集团推动了国际民主化的实现

16.

关于世界历史的研究,西方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  )

史学家

主张

马歇尔·G·S·霍奇森

倡比较的、以跨地区、半球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方法

L·S·斯塔夫里阿里斯

坚持认为需要从全球视野来分析人类历史

威廉·H·麦克尼尔

强调思想和技术的传播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

菲利普·D·科廷

主张通过个案比较研究来阐述关键性的全球研究课题

A.延续了欧洲中心论B.忽略了生产力要素C.坚持以人为本理念D.都具有全球性视野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特点的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中国文化延续论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 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 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说:“(中国文明)一旦在远东出现,它就延续——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 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像其他古代文明中断了?这不仅是作为 他者 的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

——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持续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予以说明。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文明持续性的原因并予以说明。(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教育其子民热爱国家,而是给予子民一个逻辑的过程。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启对于其即位不服的有扈氏就提出 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周王利用礼制,教化了人们天子与天、祖先、臣子、民的关系,即天子要祭天、祭祖,臣子要绝对服从君,民对君是从属关系,其中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对统治者的 ;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 五伦 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 五伦 关系准则)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开始进行 存天理,灭人欲 的教育,就是 五伦 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屈原、萧何、魏征、范仲淹、辛弃疾等,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为后人所景仰。

——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德、日、美等外国列强入侵我国, 救国 救亡 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1905年源于广州的抵制荚货运动,范围扩至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总会向全国20多个城市发,出通告,号召群众抵制关货,维护民族尊严。在辛亥革命时期,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表现了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例如思想家魏源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名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

——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相比,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60—1856年英国棉纺织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

棉纺织品产出总值百万镑

出口价值以现值计算

国内消费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1760

17721774

17811783

17841786

17871789

17951797

17981800

178011703

18051807

18111813

18151817

18241826

18341836

18441846

18541856

06

08

30

54

70

100

111

150

189

283

300

331

446

467

569

02

03

06

11

15

35

68

93

125

174

174

174

224

258

349

333

375

200

204

214

350

613

620

661

615

580

526

502

552

613

04

05

24

43

55

65

43

57

64

109

126

157

222

209

220

667

625

800

796

786

650

387

380

339

385

420

474

498

448

387

——摘编自舒晓昀《投资、消费与英国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 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 国际博物馆日 ,并且每年确定主题。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 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博物馆建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的主要特点,并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的认识。(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