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263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平面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  )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还没有产生贫富分化C.社会系统复杂程度高D.奴隶制社会经济繁荣

2.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

A.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B.鼓励创新防疫新方法C.发挥基层力量的核心作用D.最终取得了显著成绩

3.

杨家将 的故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 内府本 中台词满是 忠孝节义 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这反映当时小说(  )

A.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B.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C.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D.凸显道德教化和市民文化

4.

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 以考进化之据 以证吾国之文明 。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 中国文化西来说 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6.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 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揭开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序幕

7.

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欣赏该作品,可以体会出当时(  )

A.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B.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憧憬C.大跃进运动的蓬勃发展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8.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 两弹一星 ,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

A.全面建设现代化工业B.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C.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D.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9.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制度创新 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 试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改革都是从 试点 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采取这种方式(  )

A.保证社会大局稳定B.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C.大力激发创新活力D.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10.

贵霜钱币是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钱币图像正面为王、背面为神,这类神像大部分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这段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交流和影响B.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D.王权强化和殖民侵略

11.

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基于对世界历史趋势和特点的理解,认为19世纪的世界是一个解放的世纪。下列表述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提高解放生产力B.欧美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人类解放事业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12.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 政党分肥制 ,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可以长期任职,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这一改革(  )

A.推动了内阁制度的形成B.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C.利于政府工作运行稳定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13.

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六百多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B.民族独立运动取得重大成果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14.

历史学家的撰述, 是写过去,而不是为过去而写;他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公众而写的 。这主要体现了历史学家的(  )

A.自我反省意识B.社会责任意识C.实事求是精神D.勇于创新精神

15.

林肯遇害后所产生的 伟大的解放者 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后来,有学者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也有学者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 主动行动 的奴隶。据此,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代变迁与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评价B.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C.对历史人物评价唯有坚持道德标准D.时代愈近则历史评价愈客观公正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隋唐帝国时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拔地而起。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 天下第一粮仓 中。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

——据罗志《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兴建含嘉仓的原因。(10 分)
材料二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 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10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
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 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
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 中国……胡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 余曰: 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 西法 的态度有何不同?(6 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14 分)(要求:充分运用 4 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一书目录
该书作者主要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探讨了大国兴衰的问题,认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军事斗争对大国兴衰有着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