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淮河流域部族、方国和封国密布,大禹治水后是夏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汉武帝采取措施消除兖豫平原的水患,西汉末年全国人口5959万人,而淮河流域约为1448万。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迂回曲折的历程后,隋唐是淮河流域经济的辉煌时代,而且淮南淮北经济均衡发展,改变了两汉淮南落后于淮北的局面。在宋金对峙时期,淮河流域经济一度衰落。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仍,与其他发展较快地区比较大大落伍了。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实行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以外,还实行了向流域地区移民、营建凤阳中都城的特殊政策,促进了流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清时期流域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更为明显。
——摘编自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淮河流域的水利状况更加糟糕。
“道光二十四年至光绪七年,平均每三年大水一次。
”以张謇为首的两淮名士深切同情灾民,他指出洪灾根本原因在于准河入江路淤、入海路断,根本之计在于导淮。但是其时政府并未重视此事,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倡言利用外资导淮。在
“门户开放
”政策的导向下,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积极推动两国在导淮事业上的沟通和合作,两国于1914年签订了《导淮借款草约》,但这一举动威胁到日本在该地区的利益,遭日本强烈反对。美国为了保护其利益,同意日本加入到运河借款和运河工程的管理上,使中国民众对美国深感失望。淮河流域贯穿苏皖鲁豫四省,苏皖两省是淮河流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两省在导淮工程上的分歧颇大,各省相争,治河全拘省界。1924年后,导淮事业逐渐衰微。
——摘编自李菲《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
材料三
表1 新中国历次重要治淮会议(节选)
时间
|
内容
|
1950年 |
中央政府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治准会议。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成立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
|
1957年 |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治淮7年来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讨论淮河流域规划。
|
1985年 |
召开国务院治淮会议。会议审议了《淮河流域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治准规划建议》和“七五”期间治淮计划的安排。
|
2010年 |
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根治淮河水患,事关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
|
——整理自《治淮》:《新中国历次重要治淮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导淮事业衰微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治淮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影响。(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