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504

一、单选题

1.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道家主张 被褐(粗布衣服)怀玉 ;墨家主张 节用 ;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

A.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B.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C.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D.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2.

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3.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 。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 (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4.

明初店铺聘请名人书写对联之风日渐兴起。北京 鹤年堂 药铺店就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撰写,左曰: 调元气 ,右曰: 养太和 ;另一副是名臣杨继盛所书,上联 欲求养性延年物 ,下联 须向兼收并蓄家 。此类现象表明当时(  )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商业发展重视营销策略C.修身养性成为时代追求D.对联成为商业广告主流

5.

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新青年》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文章。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改变B.全国性工人运动高潮到来C.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D.中共成立的条件日渐成熟

6.

图6

上图是 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 编制的《敌伪时期东北产业分布图》。此图的绘制背景是(  )

A.党的工作重心已经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南京政府为扩大内战而攫取更多资源C.中共欲掌握更多的资源支持辽沈战役D.中共为加强财经领导以应对形势变化

7.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 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提升D.推动公务员录取制度的改革

8.

在亚历山大之后的希腊化城市中,希腊人代表一种精英公民阶层。居住在其中的土著和非希腊裔的外国人通常比希腊人拥有的权利少,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法律。这种现象(  )

A.加速了城邦制度在欧洲推广B.导致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C.有助于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D.表明希腊完成对欧洲的征服

9.

11世纪末到12世纪在欧洲发生了所谓的 教皇革命 ,其核心是 只有教皇才可以废黜和恢复主教 ,这受到了世俗君主们的反对。经过斗争双方达成如下妥协:依教会法规在教会内部选举产生主教和修道院长,但世俗君主可临场监选。材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既斗争又依存的局面B.世俗君主与基督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C.教权获得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主宰地位D.法律成为世俗君主与基督教会的最高权威

10.

19世纪中期,一位美国官员做出如下预见: 一个时代将要到来,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这一伟大的邦联将最终环绕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这反映了(  )

A.邦联制依然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B.西方中心主义者的种族优越感C.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至美国

11.

1935年5月,苏法两国在巴黎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翌年生效,有效期为5年。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当苏法任何一方成为欧洲国家的侵略对象时,两国保证立即相互进行支援和协助。该条约(  )

A.反映了国家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B.体现了绥靖政策已在欧洲局部地区出现C.有利于苏联打造和平环境完成一五计划D.推动了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2.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创建于1973年,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主要职能是在全球银行系统之间传递结算信息。截至2021年底,在SWIFT系统中,排在前四位的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的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40.5%、36.7%、5.9%、2.7%。据此可知(  )

A.SWIFT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B.国际金融领域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C.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D.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淮河流域部族、方国和封国密布,大禹治水后是夏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汉武帝采取措施消除兖豫平原的水患,西汉末年全国人口5959万人,而淮河流域约为1448万。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迂回曲折的历程后,隋唐是淮河流域经济的辉煌时代,而且淮南淮北经济均衡发展,改变了两汉淮南落后于淮北的局面。在宋金对峙时期,淮河流域经济一度衰落。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仍,与其他发展较快地区比较大大落伍了。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实行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以外,还实行了向流域地区移民、营建凤阳中都城的特殊政策,促进了流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清时期流域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更为明显。

——摘编自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淮河流域的水利状况更加糟糕。 道光二十四年至光绪七年,平均每三年大水一次。 以张謇为首的两淮名士深切同情灾民,他指出洪灾根本原因在于准河入江路淤、入海路断,根本之计在于导淮。但是其时政府并未重视此事,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倡言利用外资导淮。在 门户开放 政策的导向下,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积极推动两国在导淮事业上的沟通和合作,两国于1914年签订了《导淮借款草约》,但这一举动威胁到日本在该地区的利益,遭日本强烈反对。美国为了保护其利益,同意日本加入到运河借款和运河工程的管理上,使中国民众对美国深感失望。淮河流域贯穿苏皖鲁豫四省,苏皖两省是淮河流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两省在导淮工程上的分歧颇大,各省相争,治河全拘省界。1924年后,导淮事业逐渐衰微。

——摘编自李菲《中美导淮事业的历史进程与影响(1911-1927)》

材料三

表1 新中国历次重要治淮会议(节选)

时间

内容

1950

中央政府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治准会议。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成立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

1957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治淮7年来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讨论淮河流域规划。

1985

召开国务院治淮会议。会议审议了《淮河流域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治准规划建议》和七五期间治淮计划的安排。

2010

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根治淮河水患,事关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

——整理自《治淮》:《新中国历次重要治淮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导淮事业衰微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治淮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影响。(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社会变迁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Ⅰ.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这几种社会变迁形式可图(图10)解如下:

图10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阅读上述材料,选择一种或多种社会变迁形式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二战后难民问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为中心。在联合国难民署建立的早期,苏联和美国都拒绝加入联合国难民署。美国根据自己的外交政策建立难民政策。欧洲发生首次难民危机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难民准入标准,加强对难民的限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更为复杂。 南北僵局 持续存在,发达国家大多逃避救助责任,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无能为力。中国作为《1951年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缔约国,始终坚持国家难民制度的主权原则、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推崇休戚与共的全球治理模式,并向有关国家或国际机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据李晓婷《国际难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待国际难民问题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方案在国际难民问题中的重要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