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一中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306

一、单选题

1.

楚国为春秋时期子爵封国,按先王之制,国都 方三里 ,不足1.15平方公里。考古勘查发现,楚郢都的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是 方三里 的14倍。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城市经济繁荣发展B.阶级分化日趋严重C.诸侯冲破礼制束缚D.国家组织力的强大

2.

西汉吕后时期实行的 受鬻法 规定: 大夫以上(年)九十……鼎鬻米月一石。 下图是四川省新都出土的 养老图 画像石,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持鸠杖的老者赐物资,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监督的情景。这反映出汉代(  )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B.政府严格管理社会优抚C.社会救济保障日常生活D.尊老养老制度发展完备

3.

唐初,开始出现 不缘曹司、特奉制敕 ,并直接 入奉天阙 的使职差遣制度。到开元年间,使职人数增加一倍,所掌政务扩大到观察、转运、盐铁、度支、团练等,世人评价: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这一变化说明了(  )

A.行政效率的提高B.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化C.君主专制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

4.

大定十一年,金世宗创设以女真字为程文的女真进士科,这是少数民族科举制的首创。章宗时 诏许诸人试策论进士举 ,即向汉族和女真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士子开放;并规定 以《六经》《十七史》《孝经》《论语》《孟子》及《荀》《老子》内出题,皆命于题下注其本传。 这些措施(  )

A.体现金朝二元化的政治体制B.为金朝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C.反映金朝政治制度的开放性D.推动形成华夷同风的新气象

5.

明朝政府在继承元代匠户制度的基础上,将匠户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其中轮班匠需定时赴京服役。成化年间奏准 轮班工匠有原出银价者,每月每名南匠出银九钱……北匠出银六钱 ,只有无力出银者才继续到京城服役。这反映了(  )

A.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B.南北经济水平差异大C.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D.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

6.

下表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在当时(  )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A.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丧失优势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着困境C.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D.传统手工业仍有较强的竞争力

7.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申报》追踪报道了全过程,并认为革命后的墨西哥 与民国成立后吾国尤其类似之点。 故墨西哥者,西半球之中国也。 据此,两国革命后相似的情形是(  )

A.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改善B.面临列强干涉,军人干政C.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实现资源国有化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实现各阶层平等

8.

1919年1月,蔡元培提出: 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也提出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的主张。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B.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魅力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9.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 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 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B.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

10.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国外派出了20位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职业外交家,他们 大多属于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B.外交人员的日益专业化C.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1.

在古埃及近九百年的历史中,人们长期使用木质的耕犁和锄头,直到新王国时期,青铜农具才普及。比古埃及文明晚诞生一千多年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国家之一。这正如马克思所说: 过于丰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像儿童离不开引绳一样。 材料旨在强调(  )

A.古埃及的农业不及中国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C.农具改进推动经济发展D.青铜农具代表文明水平

12.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其三,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 中国元素 ,如《阿拉丁神灯》故事发生在中国都城,主人公阿拉丁是 一位中国人。这反映出《一千零一夜》(  )

A.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B.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C.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D.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

13.

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认为: 强健的体魄、丰厚的知识与良好的品德是进行博雅教育的目的,体育对于人的教化的重要性仅次于德育,并强调进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体魄和精神和谐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一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平民化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D.适应了工业化的社会需求

14.

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 忠君爱国 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 篡权 的内阁与政党, 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 ,君主才是 人民的中心 。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15.

1954年,美国的多本杂志上宣传 在西欧,红色石油的滚滚洪流有淹没我们的自由精神的危险 自由世界的未来,系于中东的富饶油田 ,并提出要将中东国家变成 西方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管道上的卫士。 美国此举旨在(  )

A.加强控制西欧B.宣扬自由主义C.控制中东国家D.开展石油冷战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里甲制创设于洪武十四年,其直接目的是征发赋役,同时,还肩负了倡行教化、维持治安等多方面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禁止政府官员插手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期以礼义法禁劝诫百姓,伴教化政法并施。另外,朱元璋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城乡皆建申明、放善二亭,每月朔望于道路,所唱警众誓词,即明太祖的 圣谕六言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摘编自林乾《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根据1929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并计划1930年内依照县组织法完成县组织;1932年底以前调查户口、清丈土地完毕;1933年底各地完全建立自治机关;1934年底以前完成县自治。而河北省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

——摘编自王兆刚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材料三
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 政社合一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负责管理公社内的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一切公共事务。1982年宪法确立了 乡政村治 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由此,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1988年)。

——摘编自吕云涛《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6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乡村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 兴于唐、盛于宋 之说。北宋首倡 茶德 ,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7、 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 中国热 。这股 中国热 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 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国门。2019年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 国际茶日 。2022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宋时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茶全球传播的价值论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全球传播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纵观20世纪的历史,国际政治的现实即是冲突与秩序的交织。冲突可以导致一种秩序的破坏,也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秩序,甚而是一种秩序化的冲突或冲突的秩序(譬如冷战)。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这是世界文明化的表现,但同时霸权的野蛮性在文明外衣的掩盖下继续延伸着。

——摘编自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

根据材料,围绕 世界秩序 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