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228

一、单选题

1.

图5和图6分别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和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与交流情况。据此可知(  )

A.早期中华文化圈拓展B.区域间文化融合加强C.华夏认同的观念形成D.国家的初始形态具备

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 明德慎刑 ,汉武帝以后发展为 德主刑辅 ,到唐代最终确立为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法家地位逐渐衰微B.儒学思想与时俱进C.德法共治由来已久D.历代治国理念趋同

3.

图7为清末盗掘现世的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描绘了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昭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人。据考证,它出自金元时期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刻坊,画上盖有 平阳姬家雕印 的店铺字样。作为史料,该版画可以用来(  )

图7

A.反映商业活动的繁盛B.再现城市社会的风貌C.佐证民族文化的交融D.说明民间出版的繁荣

4.

《乾隆会典》规定: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 升平人瑞 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 贞寿之门 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此举旨在(  )

A.缓和满汉矛盾B.增进政权认同C.重塑理学地位D.延续敬老传统

5.

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 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 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  )

A.说明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B.指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冲突D.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专门做过十几次系统调查,其中以 调查 命名的著作就有《寻乌调查》《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多次强调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泽东的上述做法旨在(  )

A.深入了解中国国情B.发动群众参加起义C.策应红军战略转移D.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7.

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出版发行了一批史论著述,如《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外人在华投资之过去与现在》《最近之东北经济与日本》《东北路矿森林问题》等。这些著作(  )

A.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B.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C.适应了争取外援的舆论宣传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8.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中央向地方适当放权等,但没有涉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大核心问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充分吸取苏联工业化教训B.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C.全面调整工业化建设指标D.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9.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创作了《掷铁饼者》(见图8),塑造的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该雕塑(  )

图8

A.蕴含着人文精神B.得益于科技作用C.彰显了民主优势D.抒发了浪漫情怀

10.

有拉美学者指出,拉美国家曾经的殖民宗主国的富裕,并非因为其制度和道路有何内在优越性,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一观点意在(  )

A.揭示殖民侵略的本质B.解释拉美落后的原因C.表达民族独立的追求D.抨击欧洲制度先进论

11.

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夫妇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田野调查显示:1920年每千人离婚人数为4.7人,1928年达到顶峰,为5.4人,1929年的下降到4.3人,1933年达到最低点3.1人。据此推知,离婚率的下降主要源于(  )

A.自由主义观念的颠覆B.国家福利政策的完善C.家庭成员收入的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的强化

12.

1974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赢得多数普选票,但两党实际获得的议席席位都未过半,议会出现了悬滞状态;保守党与第三党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女王最终选择了工党组建少数派内阁。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B.政党分权阻碍民主政治C.国王扮演重要政治角色D.君主立宪制度仍需完善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

——据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4 太平洋贸易示意图

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和环太平洋贸易被赋予多种称呼: 丝瓷之路 丝银之路 香料之路 苦力贸易之路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太平洋贸易之路的不同理解。

——摘编自吴杰伟《太平洋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新思考——基于档案整理和知识传播的启示》

围绕历史上的太平洋贸易之路,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明治维新初期,暮藩体制下“ 即意味着各个 ”的观念十分浓厚,出身长州藩等地的士族长期把持国政。鉴于此,19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在修身、唱歌、历史等课程中强烈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组织师生拜读《教育救语》, 将法理上天皇的绝对权力灌输到国民精补的各个角落 。1872年,政府在《征兵告谕》中晓谕全国所有 皇国一般之民 都有精忠报国之义务。1876年底,日本基本上变为整齐划一的3府35县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明治政府成为全国民众面对的政治对象。此外,政府还建立神道教,从宗教方面培养民众的国民意识。

——摘编自高燎《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乡村国民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强化日本国民意识的措施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强化日本国民意识的影响。(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