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581

一、单选题

1.

春秋末期,鲁昭公在与卿大夫的斗争中失利,逃至国外。掌权的正卿季平子虽然外看齐楚的援助,内有国君般的权力,但是 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国 。这反映了此时鲁国(  )

A.分封制度已然瓦解B.礼乐制度仍有影响C.政局受到大国支配D.集权趋势得到强化

2.

西汉初期,贾谊根据 强者先反 的历史教训,提出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晁错多次上书陈述诸侯罪过,力主 削藩 。这些主张(  )

A.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B.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C.改变了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D.顺应了大一统发展趋势

3.

两宋时期,政府出租官田以佃农自愿为前提,签订租佃契约。如果佃户不愿意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不得无理阻拦。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相对松弛B.租佃生产方式成为主流C.国有土地主导地位日益突出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

下图是明朝徐渭(1521年—1593年)的《山水图》。画面的近景是陂陀的山石,其上种有数株杂木,杂木的叶子有的已凋零;中景是空荡荡的水域,一人头戴斗笠,在船上垂钓;远景是低缓的山峦。据此可知,该画(  )

A.开启文人画的先河B.强调以形写神C.注重对意境的追求D.手法灵活多变

5.

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上海庚予时论中出现了诸如 满贼 北京贼政府 觉罗氏江山破碎 东南半壁 迁都南京 等新术语和新话题,这种言论在以往都未见或少见。该变化表明当时(  )

A.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B.立宪骗局的破产C.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D.中央权威的式微

6.

自辛亥革命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其所代表的阶级主体处于脱节状态,到了大革命初期,这种状态不但没有拉近,反而走得更远,只得寻求其他力量的支持。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  )

A.提倡摒弃陋习建立文明社会B.兴办实业助力国家发展C.主张节制资本协调劳资矛盾D.转变观念信仰社会主义

7.

民国三十七年,国民政府为了应对法币通货膨胀问题,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以金圆为本位币,一圆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此次币制改革(  )

A.意在解决民族战争时期财政危机B.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C.导致法币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国民党的统治

8.

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B.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9.

日本学者盐野七生认为,《安东尼努斯敕令》颁布后, 行省民不管之前的业绩如何,任何人都能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使得原本是 取得权 的罗马公民权,变成有如雅典一般的 既得权 。根据该学者的观点可推知,《安东尼努斯敕令》(  )

A.最大程度保护平民的权益B.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化的完成C.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D.使罗马公民权的吸引力减弱

10.

有学者指出,某些民族国家在玩着一种 零和 游戏,它们认为一国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国所失。在贸易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海外贸易的上升必然建立在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海外贸易下降的基础之上,该国国库中黄金储存的增加必然是以其他国家黄金储存的减少为代价。下列文献符合该思想的是(  )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B.克伦威尔颁布的《航海条例》C.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D.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1.

下图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注:德国为1872年)到1913年的世界贸易占比变化(  )

A.英国占据贸易垄断地位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C.德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D.世界贸易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12.

某条约规定: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该条约的签订(  )

A.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B.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发出了 冷战 的最初信号D.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 啬夫 。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 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 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问,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 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 ,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缟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12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 五权宪法 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 训政时期 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 中华民国宪法 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8分)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 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摘编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战争与文化传播 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或者成为地主的佃户,政府所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渐枯竭, 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 ,因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 两税法 。规定:每户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赵建玲张洁《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 两税法 的原因。(7分)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 两税法 的实施。(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04年2月10日,日本正式对俄宣战,它要用武力得到在谈判桌上没能得到的东西。4月29日—5月1日日军在黑木将军的指挥下大败俄军,而后日军乘胜向满洲推进。5月30日日军占领了大连港。8月29日—9月3日双方在辽阳近郊展开激战,俄军失利后,俄军总司令库罗巴特金率部撤到奉天。l905年1月2日被围困在旅顺口长达7个月的俄军向日军投降。5月27日从波罗的海赶来增援的俄国舰队在对马海峡遭到日本舰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灭。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双方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的朴茨茅斯签订和约。沙俄在《朴茨茅斯条约》中承认:中国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均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中东铁路南端支线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库页岛的一半割让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俄国水域捕鱼。

——摘编自国永春《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与日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湖南湘阴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展开了一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郭嵩焘指出: 窃以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英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弊,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郭嵩焘出使外国之后对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有了初步认识。光绪元年,郭嵩焘上奏光绪皇帝:“……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 郭嵩焘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也在于中国人才缺乏,学校不修。他指出: 诚诚欲挽回人心风俗,必自学校始。两千年来,人才所以日下,由学校之不修也。此关天下全局,非一时一事芝钎。

——摘自白燕冷《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思想主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