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二第二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60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周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还有奴隶以及其他各族的臣民,如《大盂鼎》铭文中的 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以及封鲁、封卫、封唐时的 殷民六族 殷民七族 怀姓九宗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B.建立起贵族等级特权制度C.促进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D.利于推动民族融合的进程

2.

1618~1648年,欧洲 新教联盟 天主教联盟 之间爆发 三十年战争 。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 国家主权 ,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欧洲出现了两个既非王朝也非城邦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该和约(  )

A.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B.稳固了西方国家均势局面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3.

有学者认为,过去几十年间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然而国际金融秩序仍延续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格局。经济格局与金融权力之间形成明显的错配,世界各国不得不应对持续的全球失衡直至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国在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地位B.构建金融新秩序的必要性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局限性D.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

4.

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其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主要体现出(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5.

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公里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布局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D.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6.

有学者说: 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

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曾言: 战场之硝烟一散,此昙花幻现之军事内阁,即将告终,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 他又在《庶民的胜利》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看成是相对于 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 资本主义 而言的 民主主义 劳工主义 的胜利。李大钊的这些认识(  )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B.表明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C.旨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D.影响了五四以后其思想发展的方向

8.

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788年后,新罗实行 读书三品科 制度,即 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 。这反映了(  )

A.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唐朝B.中国文化对外辐射范围扩大C.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的重要影响D.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9.

伏尔泰认为,中国官吏均经严格的考试而被委任,他们可以对皇帝进行评议和进谏,要对上下两面负责,使得全国形成一种行政网络,就像家庭一样,上对下 仁爱 ,下对上尊敬和顺从,正是这些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延续四千年而不衰。伏尔泰的这一思想(  )

A.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推动社会启蒙B.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C.认为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D.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10.

《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吉尔伽美什经历了从 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的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反映了(  )

A.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的生产情况B.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C.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D.自然环境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11.

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阿巴斯王朝,各地广建数千座清真寺学校,学习内容扩展到圣训、伊斯兰教法、语言学、演说等。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回国后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当时阿拉伯国家的这些现象(  )

A.说明了阿拉伯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B.直接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促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对文化的繁荣具有推动作用

12.

下图所示为《十二铜表法》中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  )

○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对购买牲畜供祭神之用而不付价金,或出租牲畜将租金供祭神之需而租用人不付租金的,则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扣押

A.形式主义较为严重B.司法程序较为严密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D.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13.

罗斯受洗 后,罗斯主教由君士坦丁堡牧首直接任命。基辅圣索菲娅大教堂(建成于1037~1057年)在建筑形式、技术、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都借鉴了君士坦丁堡圣索菲娅大教堂。圣像画成为古罗斯绘画的一种重要体裁,大量的翻译文学(主要译自希腊文)作品也在罗斯流传。这些反映了(  )

A.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B.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C.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D.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14.

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B.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D.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5.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B.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16.

1850年至1870年间,中国矿工向加州政府交税累计达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848年从墨西哥手中 购买 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总价值的6.6倍,甚至比美国从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历次扩张所取得的全部土地的购价还要多出1.3倍。这反映出近代华工(  )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B.开始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主要劳动力C.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新财源D.是近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重要表现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机构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商朝中央设置 ,掌诸侯朝觐。秦朝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 典客 ,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 典客 ,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轻徭薄赋,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采取 政教合一 政策,在中央设置帝师和宣政院机构。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监督与管理并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谷家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认识》

材料二
民族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党提出少数民族实行 区域自治 ,并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我党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方式;第二,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第三,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

——摘编自刘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和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 西学 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 中国热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的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汇合而成的。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间,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王朝统治者通过对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这种尊重知识的信仰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百年翻译运动(约750年~850年)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运动,在其结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学与文化上进入了独立发明和创造时期。

——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 图斯双圆 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 大跃进 ,促进了自由思想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印欧种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背景及其特点。(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