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259

一、单选题

1.

字在春秋以前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 氏族宗庙 宗族 。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 字逐渐衍生出 个体家庭 的意思。导致 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B.生产关系的变革C.宗法制趋向完善D.各国变法的推动

2.

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3.

据《元丰九城志》《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时期的人口统计(单位:户)如下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江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B.北方人口增长更加明显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D.人口流动激化民族矛盾

4.

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 迫朕杀 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 并未依其言降旨 ,索尼、鳌拜等人依然宣称是其 旨意 ,将苏纳海处绞。这一事件反映出康熙时期(  )

A.内阁掌握政务大权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D.专制皇权逐渐发展

5.

下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总收入及部门收入统计表。该表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  )

部门

数量千两白银

百分比(%)

农业

2229941

66.79

非农业

采矿业

47800

合计1108816

1.43

合计66.79

制造业

128000

3.84

贸易

220000

6.59

政府业务

164000

4.91

其他

549016

16.44

总计

3338757

100

A.抵制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B.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经济结构受到西方影响

6.

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喊出了 劳工神圣 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1920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 劳工神圣 劳农神圣"的口号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

A.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C.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D.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7.

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 冀中一日 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  )

A.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C.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8.

一份档案中记载了湖北省某地的地名变迁: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上述记载可以用于研究当地(  )

A.农业合作化的进程B.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城市化发展的状况D.城乡间差距的缩小

9.

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教育强调孩子对法律和公共生活的熟悉。据记载,儿子会在法庭集会时跟父亲去听公共辩论;若父亲是议员,则儿子可以跟父亲前往元老院,坐在大门旁边见习。这说明古罗马(  )

A.重视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B.强调家庭对教育的决定作用C.教育过程重视经验的积累D.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10.

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的《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首脑。这些法律规定(  )

A.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D.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发展

11.

瑞士画家贾科梅蒂创作于1947年的作品《指示者》,没有精致的五官和表情,小脑袋,细长腿,躯体消瘦。这个瘦骨嶙峋的引路人站得笔直,头转向右边,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前方,左手高高扬起,仿佛在诉说人类的苦难、脆弱和无助。这幅作品的创作风格(  )

A.注重表达人的感情B.侧重揭示社会现实C.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D.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12.

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试图用 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 ,宣布对苏联实施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至上C.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御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祭坛和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先农坛等。达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负责改造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同年,社稷坛被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这是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京工商界和社会名流的捐赠。后来北海、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
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西方 都市森林化 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发筹建森林公园的政令,要求各省、市利用森林公园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然而不久后该政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
许多 在建 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凤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年份

1989

1990

1992

2001

2007

2012

2016

2018

理念

国家卫生城市

山水

城市

园林

城市

宜居

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海绵城市

国家森利城市

公园

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新时代公园城市理念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中所蕴含的思想。(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革命逐步将人从自然的物质约束与神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新的历史观随之登上舞台。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规律的追求;二是对普遍价值的追求。正是得益于科学理性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普遍人性的探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由此形成了新价值观或道德观,即卢梭、伏尔泰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历史规律信念、新道德观念与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增长共同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进步观。黑格尔强化了国家主义意识,马克思推动了世界主义理想。这些观念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进而转化成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张文涛《西方历史观念的未来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 近代新的历史观";提取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瑞棻为推进变法维新奏上《请推广学校折》,阐述了当时教育制度中教学内容偏差、学业广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读书只求登科以及培养人才数量有限等弊病,并总结出新式学堂设立二十多年来国家还是不能获得真正人才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建议。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重点提到了其在奏折中请建京师大学堂的建议,对他提出 一经五纬 即省府县开设学堂体制、设立藏书楼、创立仪器院、开设译书局、广立报馆和选派游历等教育改革方案,大部分予以批准并立即着手准备,教育改革之风由此席卷全国,最后体现在百日维新期间修改考试制度和建立全国学校体系的全面努力中。

——程妙洪、吴小丽等《戊成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中李瑞菜教育改革思想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成变法中李瑞菜教育改革思想的意义。(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纵观二十世纪的东北亚,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前半个世纪烽火连绵,战乱频仍,每一次战争都导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停滞倒退。从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战火在东北亚蔓延了整整半个世纪。战争的间隔时间相当短,长不过十几年,最短的仅隔5年。不仅频率快,而且规模大,甚至出现了像朝鲜战争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投入兵力也最多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后半个世纪当然也潜在着危机,但相对安宁。东北亚各国都获得了和平建设的大好时机,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也最有前途的地区之一,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只要东北亚各国人民认真总结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开创一个各方面差异虽大但能密切合作、共同繁荣的区域化经济结盟的新模式。相信这一模式的出现,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黄定天《二十世纪的东北亚——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制约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因素。(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纂修、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他作为有志于用世的读书人,乐于结交西方传教士,接受新的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书籍、参加农业试验,为朝廷提供解决民怨的对策等实现经世致用的抱负。他用算学之法治水治田,以天文历学适时农务,以强兵治赋、治赋明农将农业与国防关联,在屯田、水利方面的理论总结与实务探究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编撰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著作,如《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等,特别是被称之为 农业百科全书 的《农政全书》的出版,既有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后的总结,又有对前人典籍的广泛搜集与分类汇辑,无论种植养殖,抑或围田屯垦,有图有文,有章有法,普及推广价值明显,文化积累意义卓然。

——摘编自吴平《<农政全书>编辑思想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