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03

一、单选题

1.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发现大量稻作农业遗存,如茅山遗址古稻田有整齐的田埂、道路和灌溉系统,是规划和修整的结果;莫角山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经过科学的计量换算,稻米在炭化之前的总重约达13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  )
①良渚是水稻种植的最早起源地 ②农业生产已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③稻作农业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④农业生产为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下图为出土于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能看出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如下图, 益州 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在200多枚简牍中辨识出 滇池以亭行 建伶县 等文字。对这些文物解释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度扩展到西南边疆地区 ② 改土归流 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有效管辖 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的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汉魏之际,地方治理系统在战乱中被破坏,各地出现大量坞堡,豪强地主借此自卫,农民归附以求苟存。这就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庄园组织。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坞堡再度盛行,控制着大量土地和人口。针对上述状况,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仿照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门第 ②设立三长制,检查户口,征发租调
③实行均田制,授田于民,恢复农业 ④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大力推行科举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 中都大兴府 。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 夷其址而耕种之 ,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5.

阅读下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秦朝在①处开凿灵渠转运物资B.东汉将领窦宪在②大败北匈奴C.西晋宗室司马睿在③建立东晋D.④在元朝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6.

广州和上海都是近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对于下图中的数据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磅)

A.茶叶开始成为外贸商品B.广州失去外贸垄断地位C.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7.

铁路修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下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中国近代东西部铁路对比

区域

所占国土面积百分比

铁路所占比

主要地形

每百平方千米土地的铁路里程数千米

东部

40%

94%

平原、丘陵

08181

西部

60%

6%

高原、山地、沙漠

00194

①铁路修建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②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严重不均衡
③铁路分布与列强侵略密切相关 ④中国已基本实现自主修建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下列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中国民族既已一致觉醒……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抗暴敌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

9.

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保存富农经济,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对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实行不没收的政策。以上规定旨在(  )
①消灭封建剥削,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②团结各阶级,加速民主革命的胜利
③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④发展集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0.

以下表格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B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义务教育体系形成

C

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D

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11.

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流动的王权 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2.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拒绝把英国人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授予北美殖民地居民。美国独立后,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的境遇并未改善,甚至更糟。这些状况表明(  )

A.英国革命引发美国独立战争B.权力制衡是美国制度的核心C.英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D.英美政治制度存在本质差异

13.

19世纪中叶,各种不满资本主义的思想,纷纷贴上 社会主义 的标签。这些思想有的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和小私有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消除社会的弊端。19世纪后期,这些形形色色的 社会主义 思潮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包括(  )
①工业革命期间西方的阶级矛盾激化 ②这些思想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影响扩大 ④欧美 福利国家 制度确立和完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

下图所示漫画发表于1938年,图中推地球的人是英国首相张伯伦。该漫画(  )

A.反映一战后欧洲国际新秩序建立B.揭示英国绥靖政策将引发的后果C.赞扬张伯伦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D.说明雅尔塔体系损害弱国的利益

15.

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安全法》,规定 如果受援国不同意履行它们在由美国参加的多边与双边条约或协定中所承担的军事义务 经济与技术援助将不给予任何这样的一个国家 。当受援国违反美国的意志时,美国就以缩减或停止 美援 相威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推行霸权政策B.受援国须将美国的援助用作军费C.确立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宏观调控成为战后各国普遍选择

二、材料阅读

16.

【体国经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写道: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殷墟卜辞中的侯、伯、子、男诸称谓在殷商时期皆可为诸侯的爵称,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
材料二
作为周宣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孽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 天下万邦 政治格局的所谓 、所谓 ,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 虚三级 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 防弊 分权 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 分封 概念的不同。(4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国际法与近代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 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 ,列强争雄之际, 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 ,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 定税之权操诸本国 ,他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 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图谋,郑观应修改自己关于国际法的文章,增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遭遇,及越南、缅甸等小国作为 太弱者 无法援用国际法自卫等事例,感叹说: 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8分)

四、材料阅读

18.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材料二
印度民族主义者最大的不满就是英国统治造成的贫困,英国为了掠夺印度的农业资源并以印度作为英国商品出口市场,阻碍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与此观点相反,经济史学家莫里斯·D·莫里斯认为,印度之所以没有产生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因为19世纪的印度还不具备资本市场和政治基础等先决条件,这种观点颇具说服力。大多数经济决策是由印度及外国的私人资本家作出的,他们投资于回搬率最高的地方,通常是贸易而不是工业。他们的兴趣不在解决贫困上,政府本身对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印度贫困原因的两种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6分)

19.

【家国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25年,唐君远(1901—1992年)担任无锡丽新布厂厂长。面对日商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垄断,他贷款订购先进纺织印染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唯一能够独立纺纱、织布、印染的企业。他还以高薪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1934年,因受日商倾销棉纱的冲击,唐君远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获利颇丰。1937年无锡沦陷,日军胁迫唐君远与日方 合作 ,唐君远表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坚拒日军要求,致被拘捕关押半月,所办工厂也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君远主持工厂全面复工,无奈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凋敝,民不聊生,致销售受阻。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解放军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50年,他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唐君远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带头参加各项爱国活动,认购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4架。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上海协新厂公私合营,并带领上海毛纺织业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出任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发挥懂技术、善经营的特长,虚心和公方经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1959年,唐君远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君远鼓励其长子——香港实业家唐翔千在新疆建立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毛纺织厂,1981年又办起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摘编自朱邦华《唐君远先生传》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唐君远传记的目录。(8分)
(2)撰写唐君远的传记,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类型的史料?(4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史料研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分)

明清经济史料选摘

序号

史料

出处

豪富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明律集解》附例

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明史·食货志》

松江府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明史·食货志》

镇油坊可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白银计量单位,一铢约等于13

贺灿然《石门镇彰宪亭碑记》

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张燮《东西洋考》

种燕十亩之家,即制车釜榨甘蔗汁熬糖的设备一副。

宋应星《天工开物》

番禺、东莞、增城……蔗田几与禾田等矣。

屈大均《广东新语》

山主矿主……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雇佣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

屈大均《广东新语》

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

周亮工《闽小记》

据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圣祖实录》

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

《清史稿·食货志》

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铜钱,数多则用银。

张廷玉编《皇朝文献通考》

玉米延山漫谷……皆恃此为终岁之粮。

《霍山县志》清乾隆

景德镇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拂争执,辄哄然停工。

《浮梁县志》清乾隆

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

旷敏本《岣嵝删余文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

佃人田者……收获物而均分之。

《凤台县志》清嘉庆

结合所学,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说明。(9分)
要求:选择史料,概括三个特点;分别列出与该特点相关的史料(写出序号即可),并加以说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