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432

一、单选题

1.

据学者研究,商代 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 ,王之下还有诸多巫官, 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 。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职,巫官的职能也逐渐被其他世俗官职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王权与神权相脱离B.天子不能有效集权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D.国家机器运转有序

2.

汉文帝即位前,已经在京城长安北侧建起了一个与匈奴的缓冲地带并初步形成了汉朝帝王的祖陵区。至文帝时,却将自己陵墓选址守长安以东、扼守通往关东主要道路的白鹿原霸上。文帝改变陵墓选址最有可能是由于(  )

A.应对五国势力的需要B.治国思想发生了变化C.与匈奴关系已经缓和D.为了凸显个人的功绩

3.

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贵族,贞观初来长安,任宿卫官,擅长画佛像、鬼神、人物、花鸟, 凡画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 。这反映出贞观时期(  )

A.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B.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C.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D.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

4.

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唐、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 四海之内皆朕臣子 ;同时又禁 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 ,保持女真骄射传统。这些举措(  )

A.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B.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深化D.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两浙运盐司上书称: 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则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再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 太祖答复: 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日本)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乃命兵部移文谕之。 据此可知,明初(  )

A.皇权专制空前加强B.海上交通趋于停滞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禁海政策因事而行

6.

清代川、陕、楚毗连各县的山区农村, 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田则栽姜或药材数亩。……以为纳钱粮,市盐布 。四川境内的大竹河, 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直达襄樊……樊花布等货,则溯流而上,运发各地。据此可知,当时川、陕、楚地区(  )
①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②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③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④工商业市镇密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

20世纪初,舆论多认为 历史为国魂之聚心点,国民爱国心之泉源 。因此、张謇、岳飞、郑成功、郑和等人的事迹多见诸于报端,被时人推崇为 民族英雄 。如1903年《湖北学生界》就率先刊载《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伟人岳飞传》。此时 民族英雄 叙事的兴起(  )

A.宣传了托古改制维新主张B.旨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C.意在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D.深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8.

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革命形势图(据应星:《主力红军在 五湖四海 的崛起》)该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

A.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条件C.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斗争D.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一种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

10.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 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等举措。这次电力体制改革(  )

A.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C.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D.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11.

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

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12.

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君主的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出版钦定英文《圣经》,并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此后,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据此可知,詹姆斯一世的这一举措(  )

A.开启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B.导致与其它国家的宗教冲突C.推动英国文化向世界传播D.强化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3.

19世纪中期前期,德国大学调整原有专业规模和结构,大幅缩减神学、法学等传统学科,扩大医学和哲学学科,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甚至成立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大学。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国家统一推动教育发展B.大学教育体制逐步完善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转型D.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14.

下图为墨西哥著名艺术家迭戈·里维拉1933年绘制的《帝国主义》。画作描绘了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周围的枪支和坦克,以及众多死去的统一美洲民众,画中右上角俯瞰一切的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该画作揭示出当时(  )

A.金融危机引发拉美社会动荡B.殖民主义是拉美发展的障碍C.拉美地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拉美人民抗美斗争走向联合

15.

下表为1990年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所占份额统计。据此可知(  )

名称

份额(%)

名称

份额(%)

名称

份额(%)

欧洲共同体

41

东南亚国家联盟

444

南半球共同市场

113

美加自由贸易区

1714

拉丁美洲一体化联盟

303

阿拉伯共同市场

095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665

海湾合作委员会

202

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特惠贸易区

028

A.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B.建立关税同盟成为各国共同选择C.全球治理机制发生了颠覆性变化D.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南北差距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材料三

——根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围绕 民居建筑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合理,论述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 凡年满二十岁 有正当职业 中华民国人民 均可入社,但 破产 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 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救济弱者 复兴乡村 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 。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 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 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国际法 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 国际法 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 文明 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 欧洲中心论 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 春秋公法 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 身治 实际 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准则,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