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14

一、单选题

1.

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巢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2.

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C.宦官外戚专权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3.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4.

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  )

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5.

王安石在鄞县的调查,有百亩之田的农户日子仍然艰辛;清初尚未做官的唐甄自述有田四十亩,租佃经营,生活仍然拮据。对这些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地主剥削严酷B.国家赋税沉重C.农耕技术落后D.土地产量较低

6.

慈禧曾支持洋务运动,但在预备立宪阶段面对政治变革时,却左右摇摆,采取拖延战术,导致新政以失败而告终。慈禧的态度主要是基于(  )

A.时局不断变化B.西方国家态度C.维护封建统治D.个人利益喜好

7.

表1是小唐同学在研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时,搜集的相关材料
据表1可知(  )

A.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严复观点利于民族工业发展D.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8.

黄埔学生军参加了棉湖之战并取得胜利,廖仲恺在召集学生军全体官兵大会上讲到: 我们的革命军不过接受了四个月的训练而能取得此成绩,可与黄花岗烈士媲美 。这体现出黄埔军校(  )

A.为国民革命胜利奠基B.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C.使国民革命潜伏危机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9.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洛川会议上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开辟敌后战场。这些事件表明(  )

A.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C.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发生转移D.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取得明显成效

10.

(  )

图1、图2所体现的事件说明

A.美苏争霸决定中国外交政策B.中国与美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中国外交D.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改变

11.

图3所述信息中,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生产经营方式未能适应社会发展

12.

《论古希腊的自耕农》一文中讲到:在商品经济的比重和广度方面,希腊某些城邦的自耕农经济可能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于是在自耕农的 乡巴佬作风 中流露出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由此可知(  )

A.古希腊农业和商品经济同等重要B.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民众意识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意识提高D.古希腊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13.

加尔文派的《比利时信条》宣称,自然界是 在我们眼前的一本佳作,在其中的一切受造之物,不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 。这种观念被英国皇家学院追捧和采纳。这说明(  )

A.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科学进步B.宗教改革揭开了科学革命序幕C.英国重视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D.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

14.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说:当年 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苏联探寻 计划 的秘密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反映出(  )

A.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国家放弃自由贸易政策B.对苏联模式借鉴有利于西方经济政策调整C.苏联计划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D.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15.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一次核危机事件,最终苏联接受肯尼迪要求,撤走了导弹。这一结局(  )

A.使苏联放弃了与美国争霸政策B.导致当时国际关系日趋紧张C.利于国际关系缓和与世界和平D.促使古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16.

不结盟运动高度 重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评估工作,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们一再表达自己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这主要是由于(  )

A.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冷战政策制约了其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源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植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0%左右。至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3%左右。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摘编自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古代造成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因素,并阐述理由。(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1年,张之洞授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使山西民风大有好转。他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他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大败法军,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891—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登报声明自除上海强学会会长之名,并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 安内乃可攘外 ,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因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受到社会各方面舆论的强烈谴责。

——摘编自胡晓曼 马道宗《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

——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