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高二第二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1—5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40

一、单选题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桑、渔互养,关中地区粮、草、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精耕细作技术向纵深发展C.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普及D.区域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2.

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 番茄 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3.

《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与齐桓公说: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 《管子》载: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锤, 然后成为农。……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齐国(  )

A.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可能B.政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C.贵金属冶炼技术的落后D.农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策制定

4.

有学者指出:18世纪中期,英国中等阶层的人数和财富日益壮大,个人乃至家庭的花销也相应增加,不同于贵族偏爱的昂贵紧俏的手工奢侈品,他们更愿选择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于是大众消费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迫使商品制造者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效率。据此可知,英国(  )

A.工业革命源于阶级结构变动B.生产技术创新加快了利益追逐C.市场需求助推了工业化进程D.社会观念变迁主导消费与生产

5.

《宋刑统》中明文规定: 有将物业重叠倚当典卖者(土地边界是否重叠买卖),本人、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人己钱数,并准盗论。不受钱减三等,仍征钱还被欺主人,如业主填纳罄尽不足者,勒同署契牙保、邻人等,共同填赔,其物业归初倚当之主。 这一规定(  )

A.旨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B.有利于规范土地交易行为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表明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6.

下表展示了民国初期某地账局(以放贷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

等级

人群

利率

从事稳当的商业且固定资本充足者

0.4%0.5%0.6%

固定资本不多但有官员或盐商资格且知根底者

0.7%0.8%

诚实经营、生意兴旺但资本不多者

1%1.2%

A.传统等级观念左右金融发展B.官僚资本渗透信贷行业C.诚信意识决定商业发展前景D.资本流动运转水平有限

7.

1698年,在英国议会的授意下,威廉三世颁布特许状,建立东印度之英吉利公司。该特许状规定:公司成员担任董事的资格是出生于英国本土或已经入籍英国,持有公司股票不低于2 000英镑;公司成员必须持有500英镑以上的股票才有投票权。这一举措(  )

A.表明公司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工具B.利于英国资产阶级把控殖民贸易C.反映出管理体制决定了公司的性质D.旨在实现议会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8.

面对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中淡化国有计划问题的现象,托洛茨基指出 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有了长期准备的管理经验之后,才能确定。最近时期的任务,便只能是带有一般指示性并多半是准备性的。……能够经常敏锐地适应于市场情况与市场关系。只有发展到最后,计划方法才能够也必须使市场服从自己并从而取缔市场。 这说明托洛茨基(  )

A.意在加速苏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B.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合理性C.主张利用市场因素调节并推进计划D.揭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

9.

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B.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C.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D.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10.

有学者引用《新唐书 ·兵志》对 的记载: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 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 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 。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 兼烟火公事 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B.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C.政府奉行 守内虚外 的政策D.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

11.

希波战争后gu进行了重修,增加了大量政治性建筑,广场、剧场、法庭等公共建筑占据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空间,中心舞台面积也增加了。下图是公元前400年雅典城的布局(局部)这种布局(  )

A.蕴含了公民的城邦观念B.增强了城市的宗教功能C.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D.旨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12.

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

A.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B.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C.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D.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13.

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 专设局厂 ,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 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 。孙中山认为广州如果 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 。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B.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C.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D.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4.

在清代, 漕河全盛时,水手、纤……藉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 。政府对漕船携带商货的限制不断放宽,数额逐渐增加。水手携带的梨、枣、蔬菜之类 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辏之所,希图逗留,揽载买货 。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顺应了经济重心的转移B.有助于带动沿岸经济发展C.导致了抑商政策的废弛D.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15.

托勒密在《未来的冲击》中记述: 一般有汽车的美国人每年平均开车1万英里……总的里程数更是大得惊人。例如1967年10 800万名美国人共进行过3.6亿次离家100英里并在外地过夜的旅行,单单这些旅行的总路程就有3 120亿英里。 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得益于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B.说明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C.表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D.重塑了美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

16.

2008年,为吸引惠普等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A.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B.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C.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D.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对于天然植被稀少燃料匮乏的华北地区无异于雪上加霜。

——摘编自赵九洲《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

材料二
美国早期能源结构以有机植物型能源为主,煤炭产量稀少,大部分需由正处于能源蓬勃转型中的英格兰进口。19 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1861 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 500桶,当时 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 ;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快速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地位的同时,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明代北方出现能源危机的主要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契约订立时强调 依令合理 两和立契 ,前者指契约的主体、形式等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后者要求立约的当事人在订立时要合乎人情遵循公序良俗。唐代的民间买卖体现出高度的自愿原则,买卖双方大体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也要求双方恪守信用。政府从契约的订立、履行到违约救济都有所规定,甚至对交易的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有所限定。从吐鲁番出土的契约文书来看,常见 官有政法,民从私契 的惯语,多数契约内容由习惯来调整。 先问亲邻 是唐代交易规则,尤其是田宅等不动产存在着亲邻优先购买的习惯,在买卖出了问题也可以诉诸宗族长老来处理。

——摘编自李萌《唐代契约制度研究》

材料二
传统中国法律制度带有理想的色彩,从而导致与社会实践脱节,民国契约虽然体现近代色彩,但仍难摆脱传统的桎梏。民国虽然引进了西方法律的原则,但民事契约法中还保留一些积极的传统契约原则。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部分城市衰落,一些开埠通商的城市脱颖而出,尤其是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保险契约,各种贷款、透支等银行契约,但内陆的农村地区则更多的保留传统的民事习惯。民事契约实践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在民国时期发生了近代化的改革,而民事契约实践变化不大,买卖田宅、借贷等传统契约类型仍然在依传统的民事习惯进行。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契约的原则及其契约文化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契约制度呈现多元性的表现及其成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众多,但影响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机制可概括为三: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 官方传统 ;二为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 民间传统 ;三为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 士人传统 。下图为三个传统之间的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日赞汴州: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 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 萧条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 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