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
“人口流移,考详无地
”,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二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的表现并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