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皖豫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388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等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如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  )

A.已具备一定的手工业基础B.早期国家业已出现C.后世农作物基本已经具备D.经济发展优于南方

2.

图1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

图1

A.男耕女织的分工B.中原的经济水平C.交通事业的发达D.庄园经济的特点

3.

唐朝时,农民可以帛、 、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728年,玄宗也因 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 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些现象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商业发展程度较高B.经济纠纷繁多C.金融政策成熟完善D.长途贸易发达

4.

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位于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C.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

图2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图2

注:清成丰年间(1851—1861年), 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免除)缓征 。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 厘金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国内动乱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D.外来侵略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的根源

6.

1880年,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机局招股,他提到: 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润)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人者,从此次始。 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40万两。据此可知(  )

A.近代股票市场开始形成B.洋务企业组织形式走向近代化C.兴办实业已成社会共识D.洋务运动依赖大众传媒的发展

7.

图3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水草藏毒》。水草丛中有鳖(王八)两只,以水、草分别影射汪、黄(通州知州汪树堂及其幕僚黄阶平),讽喻他们多次给大生纱厂设置障碍。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大生纱厂仍然在张謇的坚持之下顽强发展。19世纪末以后,如张謇一样投身实业的企业家不断涌现。这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图3

A.深受重农抑商政策束缚B.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C.折射出民族主义的影响D.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8.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 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在近代中国(  )

A.上海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B.租界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源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D.城市发展顺应工业化潮流

9.

表1

18701913

19131950

19501960

1.6

0.7

5.0

2.2

1.7

2.8

4.3

2.9

3.2

2.9

1.3

7.7

表1为英、美、德、法四国在1870—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其中美国应为(  )

A.甲B.乙C.丙D.丁

10.

图4为兴起于16世纪的某条海上商路,以下相关选项正确的是(  )

图4

A.首次实现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目的B.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开辟C.导致了非洲精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D.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1.

明朝学者王象晋在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对某一外来物种进行如下描述: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 下列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B.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C.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 番椒 D.历史上由英国人首先将其引入欧洲

12.

表2

国别

英国

德国

挪威

奥地利

意大利

丹麦

捷克斯洛伐克

时间

1921.3

1921.5

1921.9

1921.12

1921.12

1922.4

1921.5

表2是苏俄与部分国家签订贸易的时间。这种状况反映了(  )

A.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渐趋弱化B.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C.国际环境存在有利苏俄的因素D.苏俄综合国力的提高

13.

边际税率,是指征税对象收入数额的增量中纳税额所占的比率。1920年代,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铝业大垄断资本家梅隆,不断敦促国会进行减税。从1921年到1925年,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发生了如图5所示的变化(图中圆圈处)

图5

这一税率变化(  )

A.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B.改变了自由放任政策C.为经济萧条埋下隐患D.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14.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说明了(  )

A.新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必然性B.美国社会经济正趋于崩溃C.英国开始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5.

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发展中成员方用较长的时间履行其义务,或者可以有较长的过渡期。如在农产品关税削减上,规定发达国家在6年内要使关税降低43%,而发展中成员方可在10年内使关税降低23%。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牺牲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B.兼顾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C.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图6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述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摘编自《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二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特点。(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图7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发现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消化国内过刺的农产品。因此,按照美国农业部和跨国粮商的意见,解决美国粮食生产过剩的办法是让外国人也以美国人的方式来吃饭。1952年,日本内阁决定进口美国共同安全署援助的小麦20万吨。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粮食贸易,对外实行高关税和配额设置来限制美国粮食的进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开拓远东市场,特别是日本市场。从国际层面来看,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援助是美日共同防御和相互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国家安全和美国的亚太冷战战略通过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援助政策连结在一起。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日进行粮食援助的原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伦敦竹枝词

手把花枝唱竹枝,竹枝新谱夜郎词。故人万里如相忆,夜夜中华梦到时。十丈宽衢百尺楼,并无城席巩金瓯。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黄雾迷漫杂黑烟,满城难得见青天。最怜九月重阳后,一直昏昏到过年。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①。教堂高坐称朝贺,赢得编张②跪唪经。健儿负弩为前驱,八马朱轮被绣襦。夷狄不知尊体统,万民夹道尽欢呼。
古来印度号西天,佛法于今亦可怜。惭愧称王数十载,尚叨女主赐华筵。国政全凭议院施,君王行事不便宜③。党分工保相攻击,绝似纷争蜀洛时。短衣脱帽谒朝中,无复山呼但鞠躬。露膝更无臣子礼,何妨裸体入王宫。……
(注:①魁阴,即“queen”,指女王;②编氓,指平民;③不便宜,指权力受约束。)

——晚清一位署名为局中门外汉的中国人亲历英国伦敦时所写,时值188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典仪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拟定一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逆城市化逐步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为逃离 城市病 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随之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同时,对城市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出则相应地放缓了城市发展速度,推动城市调整并优化其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

——摘编自王宇冰、张丽莉《西方逆城市化实质及启示》

材料二
逆城市化 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出现了此类现象第一阶段 逆城市化 现象出现于1961—1977年。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第二阶段 逆城市化 发生在1989—1991年。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包括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强调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就业岗位缩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下降,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第三阶段出现了以 非转农 逸离北上广 离城返乡 移居村镇 回乡投资创业 为代表的多种 逆域市化 现象。对于 逆城市化 的研究热点也相应转移到了其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持续提振,以及振兴乡村,促进村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

——摘编自梅莹《中外逆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对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方与中国 逆城市化 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与中国 逆城市化 的共同影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