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422

一、单选题

1.

《荀子·王制篇》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中原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B.彰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区域经济C.具备了实现全国统一的经济因素D.推动了士农工商阶层的社会分工

2.

《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 割席 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  )

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3.

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 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4.

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宋》《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

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

5.

明清时期,棉花产地主要在中国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 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北方棉布多由南方输入。这一现象(  )

A.有利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B.说明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6.

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 延年会 ,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  )

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7.

下图为1930年《北洋画报》刊载的一则元兴茶庄广告。有关该广告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具有爱国营销观念
②从商业视角宣传抗日意识
③反映出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
④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  )

9.

据学者检索发现:1950年, 战争 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频率达到高点,以后急剧下降; 和平 一词使用频率在1953年后呈增长趋势; 建设 一词从1951年开始不断增长,到1953年, 和平 建设 两词使用频率呈同时增长趋势。这说明(  )

A.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B.朝鲜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C.中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D.中国就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达成共识

10.

十二五 时期中国三大谷物及大豆总产量与消费量(万吨)

年份

品名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总产量

消费量

总产量

消费量

总产量

消费量

总产量

消费量

总产量

消费量

小麦

11690

12375

12102

12500

10490

11375

11500

11500

11550

10395

玉米

18670

18125

19855

18575

21830

18890

21755

17805

21970

19300

大米

20080

19510

20430

19555

20610

19810

20765

19770

20665

19485

大豆

1449

6673

1305

7111

1220

7537

1235

8355

1215

8790

据表可知, 十二五 时期,中国主要粮食(  )

A.总产量与消费量逐年稳步增长B.供给与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C.供给数量与质量均有安全问题D.总产量与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

11.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 墨水 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 像敬畏神灵一样 。这表明(  )

A.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B.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D.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12.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领主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将整个自营地都分成小块出租,甚 至将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  )

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

13.

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B.促进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化D.造成产业结构重大变化

14.

根据1910年对各国股份公司和联营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英国有五万家这类公司, 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不足100万马克;德国有五千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超过300万马克。这表明(  )

A.统一之后的德国现代化发展迅猛B.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C.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D.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

15.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影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B.反映了世界的全球化潮流C.表明北约集团的不稳定性D.冲击了冷战国际关系格局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休制诸多婵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秦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殖变》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釆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

——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 乡官制 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1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1599年发布《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 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 中国风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发表《世界公民》,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 傲慢野蛮、愚昧腐败 ,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 蛮族

——摘编自董全悦《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近代欧洲人眼中,影响中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形象在近代欧洲人眼中演变历程的认识。(5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工业内迁,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254家民营企业迁入重庆,还有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三面环山,只有东面长江一线与外部相连,长年多雾,使敌机模糊攻击目标,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从普通城市上升为战时陪都,使得东部地区人才、技术大量迁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确定 政府第一期的工业政策 ,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于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

——摘编自邓玲《从抗战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看今日重庆经济腾飞》

材料二
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利用自身坚实的工业基础优势,承接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在经济大环境不甚理想的背景下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水平,GDP增速更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以形成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为重点,实行新时代全面开放战略,落地一系列新的对外开放政策。重庆抓住机遇,建设 渝新欧 国际铁路,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基础建设,成为中欧班列 先行者 ;并且积极地融入 一带一路 倡议,弥补不利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对外贸易劣势。

——摘编自熊玉洁《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对重庆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重庆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直辖以来主要抓住了哪些机遇以促进自身发展。(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科学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文学等从情感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类的灵魂。科学思想像盏明灯,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往往给人的是一种真,人文给人的是一种爱,就是说人们既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使人类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袁正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