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表1
时间
义务的名称
义务的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天下通行
表2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
B
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表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周初期(1949—1950年)的建交情况
建交国家
国家性质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缅甸
社会主义
印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资本主义
表4 1700—1775年舒兹伯利镇居民的就业结构
1700—1725(%)
1750—1775(%)
皮革业
18.1
9.9
纺织业
9.5
5.7
服务、专业人员
4.5
8.5
休闲部门人员
19.9
35.7
有闲阶层
7
18.4
图1
图2 美国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数量变化
二、材料阅读
——据《旧唐书》
——摘编自齐东方《“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项坤鹏《“黑石号”沉船中“盈”、“进奉”款瓷器来源途径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1942年5月2日)
——据刘伟、韩喜艳《建党百年来的中国扶贫:历程、机制与成效》等
三、开放性试题
表5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合乎理性的理想社会。
18世纪下半叶—19世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