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546

一、单选题

1.

下列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距今6000年—5000

天极宇宙观"是原始宗教的核心。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

夏商时期

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 天极之神演变为,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

西周时期

向道德化之转变,天下政治观的人文化。

这一历程彰显了早期中国(  )

A.王权严重依附于神权B.以血缘为纽带构建国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宗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2.

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

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

3.

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 证件照 。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 如联亲临 ,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  )

图4 宋哲宗御坐画像

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

4.

明清时期, 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的事例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社会群体流动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土地经营方式转变D.土地市场化趋势明显

5.

下面是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出售

刚到货,在签署人的商店里有售

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

福利洋行

上海,一八五五年十月六日

A.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C.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D.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6.

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 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

A.变法策略的差别B.宣传途径的不同C.阶级立场的差异D.纪年方式的变化

7.

图5是某学者统计的解放战争时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涉及中国问题次数。这一变化说明(  )

图5

A.中共统战策略成效显著B.中国革命形势激剧变化C.苏联全球战略重心转移D.美苏冷战决定中国走向

8.

下表是北京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表(单位:万人),据此表可知,当时北京(  )

年份

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

1978

4441

1259

1779

1403

——

——

1980

4842

1180

2073

1589

867

160

1982

5352

1151

2286

1915

703

162

1984

5562

1113

2479

1970

203

054

A.农业改革成效有限B.城市经济活力显著提高C.经济结构畸形落后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演说词中更多地谈及希波战争。在雅典作家的笔下,对希波战争中雅典发挥巨大作用的萨拉米斯海战、马拉松战役反复提及,而对于战胜波斯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战例几乎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借助公共记忆塑造国家形象B.国家意志左右历史记载C.尚武好战之风影响文学创作D.文学作品蕴含人文精神

10.

卢梭认为, 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 。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  )

A.提倡直接民主B.反对政党政治C.主张财产平等D.支持分权制衡

11.

1931年,苏联设立外宾商店,最初是为外国人提供服务的场所;后来商店对苏联民众开放,民众可使用外汇或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生活物品。1933年,外宾商店物品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1/3。这一做法意在(  )

A.缓解经济大危机冲击B.弥补计划经济不足C.拓展工业化资本来源D.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12.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得人们能够预料到政府政策的结果,并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这是由于该学派(  )

A.顺应了经济自由化的潮流B.解释了宏观调控的合理性C.揭示 滞胀 现象的根源D.适应了企业国有化的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 一战 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 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历史上的中国

先秦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宅兹中国,自之(yì:治理

——西周《何尊》

中国……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史记》

魏晋南北朝

时朝廷遣使诣慕容谓使者曰: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

——《晋书》

唐朝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东晋元魏正闰论》

元朝

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司察之。

——《元史》

清朝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雍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古代 中国 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古代 中国 的内涵,并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交通和通信等与城市工商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中,大部分俄国城市自治机关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制定完整规划并付诸实施,基本上能满足城市工商业发展需求。建筑、给排水和文化教育等直接关系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领域也能做出积极合理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但与西欧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权限和各部门掣肘,取得的成就有限。即便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城所取得的成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深刻变革的体现。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
1969年,美国政府实行以战略收缩为特点的 尼克松主义 ,在美国从波斯湾地区抽身的情况下,伊朗实际上成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代言人。苏联并不愿意看到伊朗在波斯湾地区扮演 警察 的角色,1965年后,苏联不断地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急需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一方面压制国内反巴列维势力,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上寻找一个可以抗衡苏联扩张的伙伴。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这使得中伊两国在安全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但由于顾及美国的态度,伊朗政府官员在表述与中国建交问题时十分谨慎。1971年,伊朗国王巴列维指出: 当我们考虑真正的世界和平时,我们就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视而不见。 1971年8月17日,中伊双方发表建交公报。伊朗承认 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中伊两国正式建交。

——摘编自李潜虞《反霸统一战线视域下中国与伊朗关系的演变(1971—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伊朗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伊朗建立外交关系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陈垣(1880—1971),字援庵,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他在1943年叙述自己的治学经历时说道: 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 。他在 中国史学名著评论 的备课札记中写道 或问: 现在中国史应如何做法 。答曰: 一方面要发挥本民族伟大之精神,一方面要指责历朝政治之缺点;处处说明社会进化之原理,及国民与国家之关系 ;目的在造就现代式的国家,与各国享平等之幸福。此现代本国史之做法

——摘编自毛瑞方:《陈垣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新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垣的历史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垣历史观形成的条件。(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