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662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

2.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 这些建议(  )

A.使均贫富思想为统治者接受B.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主流

3.

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

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4.

图1为某学者对《宋画全集》中379幅小品画(其画幅形式,主要为扇面和册页)尺寸的统计结果示意图。据图可以推知(  )

图1

A.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B.皇权强化阻碍了艺术的发展C.格物致知方法论的心学化D.商品经济下唯利是图的心态

5.

表1选自钱实甫《代职官年表》,据表可知

表1:清朝前期督抚民族成分表

总督

巡抚

顺治

康熙

雍正

合计

顺治

康熙

雍正

合计

满洲

0

34

10

44

0

55

26

81

蒙古

0

1

0

1

0

0

1

1

汉军

37

43

11

91

79

103

22

204

汉人

11

18

24

53

48

85

43

176

不明

1

1

合计

190

462

注:八旗汉军以后金时期臣服的汉人为主。(  )

A.巡抚一职象征意义明显B.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C.康熙年间民族矛盾尖锐D.汉官治理地方具有优势

6.

清初,湖南益阳 旧俗质朴,衣率布服。虽富厚之家或至老未及裘帛,一冠可数十年。 同治时期 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而丝缟矣。……其风自城市及乡落矣。 由此可以说明(  )

A.奢靡之风日渐成为主流B.湖湘文化得到传承创新C.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7.

据统计,1936年全国工业职工中,近代工厂工人170万,手工工场工人254万,个体手工业者7579万,后两项合计为前者的46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无产阶级力量亟待加强B.经济结构地域分布失衡C.近代化受制于内在因素D.手工生产仍具传统优势

8.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在本质上造成了一个地租被农民平分完毕的小农经济与雄心勃勃的工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学者意在强调(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

9.

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致力于向国外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该报的创刊(  )

A.消除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B.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D.践行了万隆会议的核心精神

10.

图2为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颁布后创作的漫画,该方案(  )

图2

A.开启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序幕B.消除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矛盾C.根源于经济体制结构性调整D.改变了政府职能的本质特征

11.

根据罗马法的令状制度,任何人对损害或者即将损害公有物的行为都可以直接向执法官申请颁布一道禁止或者恢复令状,以使侵害人停止侵害行为或者避免侵害的发生。这一制度(  )

A.有效提升了罗马的国家治理能力B.与《汉谟拉比法典》如出一辙C.是古代罗马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D.导致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12.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 正朔 ,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  )

A.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B.国家认同的观念得以强化C.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13.

图3为巴西画家塔尔希拉·阿玛拉尔1943年创作的作品《有七只小猪的农场》,创作中融入了土著元素,表明土著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  )

图3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B.突出了不同种族文化的优劣差异C.体现了混血土著艺术的主导地位D.阻止了欧洲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

14.

苏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 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这(  )

A.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C.凸显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D.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5.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它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并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北约的做法(  )

A.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B.改变了欧洲及世界安全格局C.保障了乌克兰地缘政治安全D.降低了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595年,安化黑茶被明朝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安化黑茶主销西北茶市数百年,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 神秘之茶 。随着安化与西北少数民族 茶马互市 的不断演进,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办茶,茶行、茶号最盛时达三百余家。安化地处资水中游,水路运输方便。以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茶马古镇为起点,安化黑茶顺资江而下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形成了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 万里茶路 。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经营发展,安化渐成世界黑茶生产中心,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制茶,有茶行数百家。有人赋诗感慨: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摘编自汪勇、刘纯一《安化黑茶:荼马古道一缕香》

材料二
中国茶叶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速下滑。……印度阿萨姆茶园异常严格,规定采荼工清晨入园,采至11点钟止,每人只采20磅同一等级的原荼,随即加工。每次采摘后,须经两周才能再采,这样每年可以采摘16轮。中国则截然不同,因为中国一家一户的小茶园基本依靠家庭成员进行采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时间参差不齐,老嫩齐采,不分等级。左宗棠向皇帝上奏折说: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安化黑茶兴盛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8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速下滑的原因及启示。(9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2)。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表2

时间

名称

参加国

内容简介

1873

三皇同盟条约

德、俄、奥

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

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

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

地中海协定

英、奥、意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

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

德、俄

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 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 。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 ,结果却是 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丝绸之路(见图4)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以各种称谓,如 信仰(宗教)之路 变革之路 皮毛之路 和睦之路 白银之路 帝国之路 等。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4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种称谓或自拟一个称谓,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以称谓为题,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 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 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 ,为学 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 ,而持论则 平正通达,宽宏博实 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 。但也有责备之意,如 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 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 伟儒 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5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