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5+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9 浏览数:274

一、单选题

1.

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据此可知(  )

A.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B.农业文明的多源性C.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D.农业发展的同步性

2.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物在欧洲推广,明朝万历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被引入中国,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寻求食物是新航路的动因C.美洲作物成为全球主导食物D.物种交流影响生活方式

3.

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表 1),这反映了英国(  )

表1

时间

事件

1863

议会领布《酸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

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社会治理的适时性C.民主政治的进步D.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 。《管子》中的这句话说明(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生产工具的重要性C.冶铁技术的重要性D.家庭生产的重要性

5.

观察表2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  )

表2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

荷兰

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

英国

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94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A.商业方式革新B.贸易中心转移C.生产关系变革D.进行工业革命

6.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 这是最好的时期,这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与 最好的时期 相关的是(  )
①生产力的进步 ②工厂制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城市化的进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成就取得重大进展,以下关于二战后科技成就描述错误的是(  )

A.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B.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
C.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D.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

8.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该文件出自(  )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世界银行》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

古罗马的建筑富有特色,其建筑风格延续千年,直到近代,依然被很多国家所借鉴和模仿,以下不是古罗马建筑特征的是(  )

A.混凝土B.拱券C.希腊柱式D.公寓

10.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 千耦其耘 ;战国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秦汉以后,则是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这种演变反映的本质是(  )

A.人口的增加B.土地的开垦C.生产力的进步D.劳作方式的变化

11.

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民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 这说明(  )

A.工业发展提升了工人生活质量B.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D.曼彻斯特是工业中心

12.

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交通工具,开通陆上和水上交通,以促进交流的便利。以下关于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马共和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 条条大道通罗马 的盛况B.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C.唐朝驿道近 2.5 万千米,以洛阳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辐射D.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13.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发展交通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成就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②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
③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④中国第一条地铁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14.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以下关于中医药学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B.《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D.《千金方》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 东方药学巨典

15.

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察图1,与该图无关的是(  )

图1

A.关贸总协定的成立B.全球经济依赖程度加深C.跨国公司的推动D.二十国集团

16.

南北朝以来,石窟艺术在中国逐渐兴盛,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建筑艺术精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石窟艺术的兴盛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先进性B.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传统文化的本土性D.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思想潮流,下列关于传统文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百家争鸣是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B.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C.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18.

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文明多样性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精彩华章。地域文化多姿多彩,以下关于世界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文明的苏美尔人使用象形文字书写B.恒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使用莎草纸书写
C.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罗马及印度文化D.印加文明使用图画文字记事

19.

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建立政权;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以下关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②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③促进区域文化的的交流 ④游牧文明逐渐取代农耕文明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

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 酒池肉林 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啡屋(  )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顺应了近代文明C.改变了饮食陋习D.掀起饮品的新潮流

21.

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下列关于华工问题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清政府鼓励移民海外
③传播了中华文化 ④西方殖民者掠夺劳动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B.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D.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3.

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 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唐代(  )

A.饮食文化较为多元B.民族团结的程度加深C.西域饮食成为主流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24.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这反映作者(  )

A.华夏中心观念B.相对客观的文化心态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开始 开眼看世界

25.

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C.和平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D.战争与和平交流同样重要

二、材料阅读

26.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体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秦汉,农业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 三才 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 天时 地利 ,掌握 物性 ,开掘 人力 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 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 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战国至秦汉农业发展的原因,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3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原因。(6 分)

27.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 多所未闻 ;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 得所未有 心悦意满 ;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 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 。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 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 。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 补开辟所未有 。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 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 。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 。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 较为清醒的认识 。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4 分)
(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3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2 分)

28.

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化的主要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 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贸易比重

国家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其他国家

1870

32%

10%

23%

13%

22%

1913

14%

6%

38%

16%

26%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工业革命三个层次的表现。(4 分)
(2)根据所学指出第二层次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5 分)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工业革命与世界贸易格局之间的关系。(4 分)

29.

交通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步伐不断发展,交通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人类的出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称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

——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

材料二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 不流通;朝廷法旨, 不洞达;山川之产, 不尽出;风俗之陋, 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所谓国内 三角贸易 ,即美国国内的一个呈 三角形 的商品循环系统,大致可把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看作这个贸易三角的各边,而把纽约、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看作三角的顶点。它实际上是美国的一个 区际贸易 系统,在内战前这个国家的区域关系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这个 三角贸易 系统是逐步形成的,最终形成的标志便是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放。

——何顺果《比较开发史》

(1)根据所学,列举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成就两例。(2 分)
(2)解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交通与社会变迁 ,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逻辑严密。(10 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