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873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 铸刑书 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 民知争端 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的局面,子产却认为 吾以救世也 。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郑国王室的衰落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C.法治体系的缺陷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2.

表1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  )

表1

出处

内容

《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

《续汉书》

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

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B.市场交易的繁荣C.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D.学校教育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4.

1390年,明太祖给户部下令: 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 这反映出明初海禁旨在(  )

A.延续前代传统B.防止中国物品流往海外C.限制中外交往D.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5.

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投考之人,正途与监生杂项人员相间……共计投考正杂各项人员九十八名 ,临时又有26名没有参加考试。由于学生质量差,最后只勉强录取了30名,第二年就淘汰了20名,最后毕业的仅有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科技的地位趋于衰落B.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出现新变化C.固有思维阻碍近代化发展D.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日渐激化

6.

表2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

表2

年份

手工半制成品

机器半制成品

手工制成品

机器制成品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数值

占比(%)

1873

25975

384

40490

599

1181

17

1893

33123

336

117

01

62281

633

2916

30

1903

36869

236

31510

202

70522

452

17148

101

1910

49889

218

45319

198

107776

471

25897

113

A.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B.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C.手工较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D.机器工业的先进性逐步彰显

7.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8.

表3为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表3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10

2266

3225

156915

19274

16000

27872

190000

236605

增长率(%)

606

764

51

A.国共合作实现B.北伐胜利进军C.黄埔军校兴办D.北洋政府瓦解

9.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此后,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该建设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传统工业布局B.接受苏联经济援助C.应对严峻安全形势D.实现各地均衡发展

10.

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的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作为赔偿;乙方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 上述宣誓场景可能出现于(  )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广场B.3世纪的罗马元老院C.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皇宫D.12世纪中期法国北部的庄园

11.

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 上述观点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12.

1787年,美国纽约州对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农产品征收进口税,新泽西洲则对纽约州购买的为海港安全所必须的灯塔征收1800元的税款。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邦联体制严重制约美国发展B.各州之间缺乏经济交流C.美国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国家D.颁布宪法无法消除纷争

13.

1914年8月4日,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17项战争法案。社民党主席等人解释到: 为了我们的人民和他们自由的将来……在这种危险时刻,我们不会置自己的祖国而不顾。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政界(  )

A.极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B.为发动战争不惜一切手段C.意识到战争的重要作用D.对战争的复杂性有所预见

14.

1924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对小业主加以限制的若干措施。1927年,又推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农业集体化的社会阻力B.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C.开启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历程D.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

15.

1956年10月,中国为了表示对法国抗议,取消了从法国进口总值达300万美元的钢铁产品的申请。当时中国抗议主要是针对法国(  )

A.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B.敌视苏联的东欧政策C.参与制造苏伊士运河危机D.在印度支那制造混乱

二、材料阅读

16.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其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它是 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荟萃、正统所寄 的地区,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1是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图2是明清时期的核心区。
描述图1、图2所反映的核心区空间结构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成因。(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20世纪初的话语转换

20世纪初,中国一些书报上出现了大多由日本书刊上引译过来的时代、世纪、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建国主义、无形之瓜分、文明排外等新话语,以及 二十世纪之世界 二十世纪之中国 今日已二十世纪矣,我同胞国民将何以自处? 等新话题。表4为当时书刊的部分言论。

表4

发表时间

出处

内容

190012

《开智录》第一期

世界文明之运,播于全球,独立之钟,铿铿然觉醒我国民之大梦,诚生死存亡盛衰之时代也

1901

《译书汇编》

义和团有一种率真精神,又可怜可惜无智无谋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典礼,不知对外方策

19013

未了生《义和拳》《开智录》第五期

文明地狱野蛮天……傀儡争存魔鬼现;喇叭吹起睡狮眠。自由潮汐新中国,独立风云壮少年……

——据刘学照《细流惊涛:千古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20世纪初中国言论界话语的转换。(14分)

18.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对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

1980年5月,一封署名 潘晓 ,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写道:
我今年23岁……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我进入小学不久, 文化大革命 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
(粉碎 四人帮 后)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潘晓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有人认为 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 ,亦有人认为 自私是人的本质 。讨论中《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收到6万多封来信,写信者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讨论持续了整个1980年夏天,到该年年底,才逐渐平息下来。《人民日报》评论员称赞这场讨论 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请你以当时《中国青年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以 反思与进取 为题,对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写一综评,给 潘晓 们指明宽广的人生之路。(14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是欧洲四个主要的相互竞争的国家。上述材料能否作为研究四国相互竞争结果具有必然性的证据?请说明理由。(10分)
(2)结合图5,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作出合理的解释。(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