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辽宁省锦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271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

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

2.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3.

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4.

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推崇黄老思想B.颁布 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D.设置西域都护

5.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其中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 (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相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7.

下表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

现象一

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据表可知,唐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B.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C.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8.

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9.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

A.全面汉化B.胡汉交融C.民族自治D.因俗而治

10.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B.门第观念日渐淡化C.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11.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此项发明是(  )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12.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载: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为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B.削弱地方C.废除丞相D.设立内阁

13.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朝这些做法体现出(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4.

明朝中后期,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B.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C.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5.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士大夫不再沉浸在 天理 的探寻之中,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研究世界以及边疆的史地之学。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弱化B.社会现实环境的推动C.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B.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C.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D.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17.

标志着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

某学者指出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据此分析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B.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C.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19.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其根本目的是(  )

A.批判和否定传统儒学B.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C.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D.思想启蒙,巩固共和制度

2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摧毁了沦陷区原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宣传抗日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新闻媒体,禁止爱国书刊和电影传播,对文化教育事业实行统制,大肆鼓吹日本民族优秀论,竭力开展亲日、反共和卖国教育,灌输 中日满亲善 思想。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改造中华传统文化B.扶植中国傀儡政权C.大肆掠夺中国财富D.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21.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B.解放军作战勇敢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D.党中央指挥正确

2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D.为 三大改造 奠定了基础

23.

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建成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C.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D.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24.

下图所示为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的发表(  )

A.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D.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其中,坚持以 亲、诚、惠、容 的外交理念是用来(  )

A.倡导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B.推动形成新型大国关系框架C.深化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加深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 五方 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 同源同祖 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 民族融合 的举措及影响。(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 五四 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针对党内一些人关于 红旗到底打的多久 的疑问,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对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中领导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而且还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 五四 之后形成 高潮 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当时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简要分析党领导人民开辟 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 的历史意义。(8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 兄弟睨于墙,外御其辱 的胸怀,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血腥屠杀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