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11

一、单选题

1.

《荀子·强国》主张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为基础建立理想的统一国家,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入朝秦国。这一主张(  )

A.符合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B.表明了统一成为历史潮流C.肯定儒学对秦统一的作用D.倡导人们对秦文化的认同

2.

图1、2为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遗址图。
根据图片信息判断,该遗址可以考证(  )

A.冶铁技术发展进步B.水排广泛推广使用C.军队后勤饮食保障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3.

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  )

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4.

有学者认为,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与前代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却是前朝所难比拟的。作者意在说明宋代(  )

A.武人擅权问题的解决B.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C.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D.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5.

表1为《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此表可用于(  )

表1

省份

最早年份

所查方志

浙江

1671

《山阴县志》

辽宁

1682

《盖平县志》

湖南

1684

《邵阳府志》

河北

1697

《深州志》

A.合理推断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路径B.准确把握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点C.分析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大交换D.研究物种传入对饮食结构的影响

6.

格致 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 凡格致之学有七 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 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C.是 西学东渐 的必由之路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7.

湖北新军士兵陈孝芬回忆, 我是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的。那一次募兵结果,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生员),24个秀才。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都有不少的读书人人伍。 据此可推知(  )

A.科举教育提升了士人的家国情怀B.军制改革维护了晚清的封建统治C.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D.军事近代化改变了晚清国家地位

8.

对于 苏维埃 ,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而把 苏维埃 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 的意思,而管 苏维埃 埃政府 。这表明(  )

A.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普遍共识B.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国情C.农民文化水平制约革命运动开展D.农村革命急需共产国际正确指导

9.

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 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 这一指示(  )

A.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B.推动了之后国家开展的工业建设C.促进了国民经济体制的优化调整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

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 三小农 ,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 三小农 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11.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

A.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B.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C.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D.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

12.

1521年,在德意志罗马帝国大会上,皇帝的代表宣读罗马教皇颁布的 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 的敕令,并且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马丁·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这表明(  )

A.教皇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B.帝国议会成为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C.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D.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13.

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 这一论断(  )

A.充分借鉴了西方民主政治B.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C.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D.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4.

1936年底,丘吉尔说道 在这四个世纪中,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这一 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  )

A.源于始终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B.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C.旨在捍卫欧洲大陆的自由与和平D.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和解与联合

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美国提供核保护的建议,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 核打击力量 ,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  )

A.旨在保持法国的战略自主B.标志着两极格局出现松动C.意味着法美存在尖锐矛盾D.实现了法国独立防务梦想

16.

1962年坦桑尼亚独立。表2为该国《1967年前后中学期末试卷的不同之处》。
据此可推知,坦桑尼亚(  )

A.同步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B.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C.文化落后根源于欧洲的殖民统治D.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中国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2020年4月,教育部将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表3为该书的目录节选。

表3

章目录

主要内容

第三章

在保安

对毛泽东的初步印象;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基本政策;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等。

第五章

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历程。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人民的乐观精神。

第十二章

回到白色区域国统区

西安事变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教育部的这一举措。

18.

方言 在《辞海》解释为 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

——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 方言 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 方言 一词。因 歌谣多由方言构成 ,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 考订方言 。1924年,董作宾将 方言 界定为 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 ,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

——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

材料三
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 方言 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以下艺术作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两幅(或两幅以上)作品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 马铃薯 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 东南沿海说
史料1 福建《松溪县志》记载 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 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 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 北京说
史料3 明万历年间,《土豆》诗: 榛实(果实)软不及,菰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 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遭: 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