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一大联考
“顶尖计划
”四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党史三对
甲申对
|
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
窑洞对
|
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赶考对
|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
“对谈
”,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窑洞对
”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
“窑洞对
”的实践。(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党史三对
”间的关系。(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
“党史三对
”的原因及时代意义。(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