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64

一、单选题

1.

图1是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中出现的成组石构遗迹,水井、水池、排水沟地势依次降低。由此可以确证这一时期(  )

图1

A.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B.进入了原始农业的阶段C.出现了原始村落的雏形D.产生了水利灌溉的技术

2.

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出土的泥墙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有: 毋掘巢。谓巢空实皆不得摘也。 毋杀胎。谓禽兽六畜怀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 这表明汉代(  )

A.生态保护法律化B.食品保障时令化C.佛教思想中国化D.律令制度儒家化

3.

东汉末年,孙吴实行 复客制 ,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西晋时颁行 品官占田荫客制 ,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这些举措(  )

A.巩固了中央集权B.冲击了自耕农经济C.削弱了士族特权D.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

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  )

A.中枢机构运行机制废驰B.宦官控制朝廷军权C.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5.

图2分别为宋徽宗时期发行的大观通宝和金世宗时期发行的大定通宝。这反映了宋金时期(  )

图2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书法艺术大放异彩C.文化认同促进传承D.铸币工艺推陈出新

6.

明万历时,广东佛山黄氏是从事铸冶车模的家庭小作坊主。到其孙时新拓了生铁生意,并购买了码头。雍乾年间,产业更见拓大,还新开了当铺。由此可知,明清之际的广东地区(  )

A.宗族势力拥有强大经济实力B.传统手工业面临转型契机C.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7.

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招生试题是 大孝终身慕父母论 ,少年严复应试,列为第一,被派往英国留学。1885年回国后,严复多次参加科考均未中试。这反映了当时(  )

A.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B.留学教育制度亟待重构C.中体西用观念深入人心D.选官用人机制严重滞后

8.

1909年,在湖南咨议局成立大会上,巡抚岑春煊率众官员参加并发表演说: 咨议局者,于官与民之间为之枢纽者也。 士绅代表谭延闿在演说中指出公众参与政治之益,强调 中国图存之妙用,惟在宪政 。两人的演说,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B.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C.宪政改革赢得地方普遍支持D.官绅对民主政治认知悬殊

9.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商会组织条例》,各地据此组织商会,并以大、中、小商户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选举产生群众组织性质的商会执委会。这一做法(  )

A.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C.完善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原则D.奠定了反攻阶段的经济基础

10.

图3分别为1949年4月23日、4月25日《南京日报》头版(部分)。透过其报道立场的变化,说明史料分析尤其应注意史料(  )

图3

A.获取的途径B.编撰的方式C.作者的学识D.产生的环境

11.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唐山和天津等地视察时强调 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 我们关起门来不行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史称 北方谈话 。这一谈话(  )

A.反思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B.发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先声C.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D.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2.

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雅利安人圣典《吠陀》中记载:人民祈祷神赐予一位勇士最伟大的秉赋以保护人民的财富和安全,人民会选举他为国王;国王加冕时必须宣誓效忠于法律。这表明古印度(  )

A.国家因契约的缔结而形成B.宗教信仰维系着种姓制度C.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D.外族入侵造就文明多样性

13.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多由选举产生的市长、总管(管理财政)、市政会、城市法庭四部分组成的市政机构,依据城市自我约定的章程,或领主赐予的特许状进行管理。这种状况(  )

A.传承古代希腊城邦的管理模式B.沿袭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传统C.汇集了亚非文明古国政治经验D.孕育近代政治文明的精神要素

14.

1730—1839年,英国议会共制定了超过5000部的圈地议案。这些议案是否通过取决于占有大比例土地面积者的意见,而不是支持或反对的所有者的数量。这些议案的通过,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议会立法权力的逐步扩大C.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D.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

15.

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 最近目的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1890年,恩格斯把 最近目的 调整为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 这反映了(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B.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自我革命D.巴黎公社实践留下深刻教训

16.

表1为美国国务院、新闻署制作的一系列对外宣传的小册子。

年份

书名

主要内容

1951

美国黑人:一个进步的群体

——

1952

美国生活中的黑人

精心挑选反映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工作、服役、交谈、娱乐等日常生活的照片

1953

关于美国黑人的事实真相是什么?

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了美国黑人如何看待美国民主14个问题

1957

一个非洲人看美国黑人

——

1960

美国黑人:一个进步报告

——

表1

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注重塑造国家形象B.争取非洲国家支持C.提高制度纠错能力D.着力推进民权改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图4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是主要农耕地区。

——摘编自《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大别山》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有利条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材料一
清初,台湾 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 彰一统之盛 ,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 化外之地 纳入版图 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大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 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边疆危机

材料二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修志因政府的倡导,加上对本土关怀风气渐起,本地士绅也认为省志是 民族精神之所系,区域研究的起点,而为国史之要删和乡土之历史 ,修志事业逐渐发展。1948年设置台湾省通志馆,翌年改组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地方志编纂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在台湾省通志馆以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省通志和县市志全面编修,十年间共修成20部方志。这些方志既承接了传统修志方法的一面,也有其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在内容方面则广搜博收,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倡导学科分工以编辑近代型的志书,体例上也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摘编自吉正芬《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台湾光复至20世纪50年代台湾方志编纂的特点,说明其目的。(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史学传统中方志编纂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有学者估算,1851年英国3~15岁人群入学率约为43%,其中大部分人就读的是主日学校(是一种私人创办的,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识字教育、传授工艺知识的免费学校)。办学对慈善的依赖带来校舍、师资的严重不足,贴补家用的需求也导致学生因做工而缺课的现象严重,以及随处可见的体罚管教等种种问题,引发了关于国家是否应该干预教育的激烈讨论。自由主义者、国教徒、工厂主、上层阶级等纷纷加入反对干预的一方,而支持干预的一方则认为,自由、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天赋人权之一,国家应该承担教育人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晓晋《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对干预一方的意图(任答材料所列四种势力中的一种即可)。请你站在支持干预一方的立场上,进一步阐释干预的理由。(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94年,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出版了《极端的年代》。在书中,他把短促的20世纪(1914—1994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从1914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第一段,称之为大灾难时期;紧接着的25到30年,即到1973年为第二段,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时期,他认为可以视为黄金年代;1970年代以后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为第三阶段,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作者把这一时期称为天崩地裂。

——摘编自姜芃《20世纪的世界体系》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1994年世界史的阶段划分及时代特征的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任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提出不同见解,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见解不得与材料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