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551

一、单选题

1.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下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  )

A.士族政治开始出现B.传统秩序受到挑战C.宗法观念持续强化D.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2.

汉惠帝三年,在各郡重设监御史,规定其 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 二岁更之 ;制定《监御史九条》,九条监督要点涵盖了诉讼、治安、行政、财经、吏治等方面。文帝十三年, 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监察机关的内部制约B.规范监察权的运行C.实现中央监察机构多元化D.提高监察机构地位

3.

南宋除朝贡贸易外,政府鼓励私商贩洋贸易,东南沿海常年近10万人涉足外贸,民间海船七八万艘,铜钱、手工业品等大量流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州、泉州等港甚至出现了外商聚居的 蕃坊 蕃学 。这一现象(  )

A.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表明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C.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D.标志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4.

清初,岭南地区的土官多以威杀、罚钱、习惯法实现地方治理,及至 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 。这一变化(  )

A.增强了法制意识B.消除了割据势力C.实践了因俗而治D.强化了主流意识

5.

1866年,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拟添设科学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员。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 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 。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这说明当时(  )

A.中体西用难以推动近代化B.争论焦点是西学的价值C.华夷观念妨碍了西学传播D.两大派别的出发点不同

6.

1900年到1936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品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逐步下降到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工业得到发展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D.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济特征

7.

1940年,中共中央指出: 我党过去一年正确的反摩擦斗争,使顽固派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我党之力量与地位。而我党五十万大军积极行动于敌后,则给了日寇以深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共执行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B.敌后战场成为反蒋抗日的主战场C.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各阶层支持D.中共在全国战局中的影响力增强

8.

1988年,陈云指出: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 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 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会乱套 。这一指示(  )

A.说明国家应重视宏观调控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方向C.反映当时的改革速度放缓D.理顺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9.

古希腊的摔跤比赛由战场肉搏演化而来,比赛规定不能击打脆弱部位,不允许撕咬对手,有人被摔倒或认输比赛即宣告结束。比赛中选手极少认输,因而场面非常激烈,观众被场上的氛围感染,欢呼跳跃,载歌载舞。这反映古希腊(  )

A.频繁的战争导致社会尚武B.公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压抑C.体育活动渗透着人文精神D.规则意识与社会实际脱节

10.

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并获得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公司最初不雇佣政客,用和平方式谋求商业利益。到17世纪下半叶,大批政客和军事人员进入公司, 手持刀剑做生意 成为信条。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主流经济思想的改变B.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C.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D.政治体制与统治集团的变更

11.

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参众两院均获独立倒阁权,并且竞相行使这一权力,导致内阁频繁更替,但内阁的更替往往只是总理下台,许多部长仍然留任,时人把这个现象称为 重新粉刷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  )

A.议会是权力中心B.党派竞争注重妥协C.实行责任内阁制D.政体运行相对稳定

12.

表2 1982—1987 年苏联军费开支情况分析表 单位:亿卢布

年份

军费开支

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同期美国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1982

1056

30.8

24.8

1983

1138

32.1

25.0

1984

1211

32.6

26.7

1985

1258

32.5

25.7

1986

1293

31.0

27.6

1987

1320

28.8

28.1

据表2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  )

A.不利于苏联开展经济体制改革B.反映其国家实力与美国相当C.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吻合D.说明苏联试图缓和军备竞赛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40

林则徐翻译的《四洲志》中,第一次在中国介绍和传播西方图书馆。

1847

上海天主教耶稣会设立第一家近代图书馆——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1896

梁启超发表的《西学书目表》,可以模糊地看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三大基本部类的雏形;对近代目录学和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9

清政府号令全国书院改变原有藏书形式,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

1915

教育部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对私立图书馆作出了规定。

1919

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计划书》指出: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

1924

李日垓在云南腾冲县和顺乡建立了和顺阅书报市,是中国最早的农村图书馆。

——摘编自王平、王雨潇《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图书馆兴起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书馆所承载的社会功能。(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下表是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社会治理概况: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安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鸠杖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官仓和义仓

养病坊

主客户制

保甲制

宗族内部救济活动兴起

福田院

户帖和黄册

里甲制度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材料中蕴含了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诸多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进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农业变革。1869年,实行地制改革,通过实行 版籍革返 废藩置县 ,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从根本上废除了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872年,政府又废除了禁止地买卖法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宣布个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契。1873年,政府发布 地税改革法令 ,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 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税一一村费;地税和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5年8月,法国为了重新占领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印支地区殖民地,在英美等协助下发动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同时胡志明组建的越南独立同盟发动八月革命,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50年,中苏先后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很快就改变对外政策并对法援助。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使法军丧失了继续战争的信心;7月, 日内瓦协议 的签署标志第一次印支战争落幕,它规定法国结束殖民统治,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独立,越南南北以北纬17°线暂时分治。越南民主共和国倒向中苏共产主义国家一边,越南共和国则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这场战争结束了法国在印支近百年的的殖民统治,给战后世界反殖民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第一次印度支那半岛战争和亚洲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影响。(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刘焯,隋朝信都人,熟知经学,受聘为州博士。开皇六年,洛阳《三体石经》运至京师,因文字磨损难辨认,朝廷召群儒考证,刘焯以真知灼见力挫诸儒,由此受忌恨被革职;还乡后曾被召用,又再被罢黜,遂专心著述,写出《历书》《五经述义》等若干卷。隋炀帝时期,他在《皇极历》中创立 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较好地解决了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计算问题;主张改革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并运用等差级数法和坐标变换法等解决计算问题。他第一个对史书记载的 千里影差一寸 说提出异议,力主实测地球子午线;较精确地计算出岁差,定出了春分点每76.5年在黄道上西移1度,与现行数据非常接近。他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天文学家刘焯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刘焯取得的主要成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焯身上体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品质。(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