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82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燧人氏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伏羲氏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这些传说(  )

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

2.

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  )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3.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
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
②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
③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
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薜(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

5.

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 科道官 ,又称 言官 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 。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  )

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

6.

1864年,奕䜣上书朝廷: 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引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 其上书的目的在于(  )

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7.

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 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 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 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8.

1940年,历史剧《梁红玉》在延安创作完成。剧中开场时最先登台的人物并非英雄角色,而是没有姓名的 民众甲 民众乙 民众丙 ,开场白便是民众们念: 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 这一剧目(  )
①借助历史题材唤起民众投身抗战 ②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观念
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贯彻了文化领域的 双百方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全国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普遍进行了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活动。195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同期大为减少。这说明(  )
①爱国卫生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匮乏基本缓解
③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④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

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 太阳能村 。亚投行的成立(  )
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

《汉谟拉比法典》有如下条款:

53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55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使水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作出赔偿。

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包括(  )
①麦类是两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 ②气候干旱推动该地灌溉农业发展
③法律制度维护了借贷和契约关系 ④国家重视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

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普遍认为财富只是维持 生存 的手段,追求财富遭到鄙视,禁止放贷收取利息。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以上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城市的复兴和发展B.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展开C.教会特权遭到挑战D.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

13.

西方学者论述道: 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 圣经 。……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 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 ,只需有这本 圣经 就足够了。 以上材料反映出北美独立战争(  )
①终结了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 ②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政治理想
③推动了法国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 ④鼓舞了拉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埃及不仅在修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政府还因举借英法外债走向财政破产,进而出卖国家主权;而英法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则掌握着运河带来的高额利润。1882年,通过运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国的,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称运河为大英帝国的动脉。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
①使地中海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②引发了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运动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 ④加深西方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侵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

下列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
本防御同盟既以维护欧洲均势、保障欧洲各国的安宁和独立,防止多年来(法国)蹂躏世界的那些侵略重演为其目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的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二、材料阅读

16.

【风俗与施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鉴于战国时, 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秦统一后的 移风易俗 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 以法治俗 的统治思想。由于秦 事皆决于法 以法治俗 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摘编自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

材料二
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 奉汉法以治 ,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 从俗 而治。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的情况下,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强行向全国推广,仍有激起东方社会反抗的危险。刘邦一方面必须 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西汉能成功地避开亡秦覆辙,将帝国的统治巩固下来,与此不无关系。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为了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朝儒生们提出 德教 的主张。贾谊和董仲舒分别对 德教 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贾谊的方案可以称为 以礼为治 。他建议汉朝仿照西周,尽快 制礼作乐 ,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儒家制度,用这套制度约束百姓的行为, 使民日迁善远罪 ,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则主张 教化 必须由 圣人 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 王者 ;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苏镇《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以社会风俗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为视角,评析秦至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8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时期东西部风俗差异是如何消弭的。(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魏晋南北朝绘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地图依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材料二
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 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陈寅恪指出: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

——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8分)

四、材料阅读

18.

进入20世纪, 革命 成为中国的焦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周易·革》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大意:商汤灭夏、武王灭商,顺应的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树立山人《尊革命》(1901

故有易姓而非革命者,如汉灭秦、魏灭汉、晋灭魏……有革命而不必易姓者,如日本自神武天皇以来二千余年皆一姓相传,专制为治;而明治维新之后,由专制政体改而为立宪政体是也。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利利霞街戏院的演说》(1903

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19237

此时中国重要的工业机关,大部分都在列强或军阀官僚手里,很少在中国资产阶级手里;农民正面的敌人,更是列强与军阀官僚,故中国的无产阶级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以革命的方法建立真正平民的民权,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从古代到晚清, 革命 这一词语含义的变化。(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阐述的革命的内涵。(6分)

五、开放性试题

19.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使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11)

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5)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例如绥德、富县、庆阳,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政府对东佃租佃关系与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9)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

第八条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

第八条  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十五条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第十六条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3)

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依据中国共产党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上述史料,自拟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使用两则史料,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六、材料阅读

20.

【战后国际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

时间

谈判回合

谈判主要情况

194948

安纳西回合

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关税减让5000项。

19509月—19514

托基回合

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

195615

第二次日内瓦回合

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

19615月—19627

狄龙回合

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7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7分)

Baidu
map